可克达拉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学生套餐100元3小时通话
这事儿得从上周我表妹说起。那丫头举着手机冲进我家,嘴里嚷嚷着:“哥!我们班现在都用这个!”她手指戳着屏幕上一条业务通知——可克达拉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我当时还纳闷,现在小孩不都爱发消息吗?怎么突然流行煲电话粥了?
意想不到的温情回归
表妹告诉我,他们班最近掀起了“通话热”。晚上写完作业,几个好朋友会约好时间打电话,有时候聊电视剧,有时候讨论数学题。最让她开心的是,上周她居然和半年没见的小学闺蜜通了次长达两小时的电话。“我们聊着聊着都哭了,比发一百条消息都真实。”
想想也是,现在孩子们整天抱着手机,表情包发得飞起,可真要开口说话反而生疏了。这个学生套餐100元3小时通话,倒是歪打正着地给了他们一个放下键盘、好好说话的理由。
我家楼下小卖部王姐的儿子也办理了这个套餐。王姐说,以前儿子回家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现在居然能听见他和同学在电话里争论物理题。“虽然吵是吵了点,但总比对着屏幕强。”
藏在电话里的那些事
仔细琢磨这个可克达拉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发现它挺会抓时机的。初中生嘛,零花钱不多,100块刚好在能接受的范围内。叁小时的通话时长也够用——既不会短得说不尽兴,也不至于长到耽误正事。
我邻居家孩子小浩跟我说,他们班有个特别内向的男生,平时在教室都不敢大声说话。自从班里流行打电话后,那孩子在电话里居然变得特别能聊。“可能对着话筒比对着人脸容易开口吧?”小浩挠着头说。
不过也有家长担心,这么长的通话会不会影响学习?我打听了一圈发现,大多数孩子还挺自觉的。表妹班上的学习委员组织了个“电话学习小组”,每周叁晚上固定通话一小时,专门讨论作业难题。据说效果不错,上次月考他们小组平均分还提高了。
说到这个学生套餐100元3小时通话,最让我触动的是,它不经意间成了亲情的桥梁。我同事老张的儿子住校,以前总嫌父母唠叨,现在办了套餐后,反而会主动给家里打电话。老张笑着说:“昨天这小子居然在电话里问我他妈喜欢什么颜色的围巾,说是要省零花钱买生日礼物。”
当然啦,任何新鲜事物刚出现时都会有点小问题。有孩子偷偷在被窝里打电话到深夜,也有因为电话里闹别扭影响第二天上课的。但这些说到底都是成长必经的插曲,重要的是大人们怎么引导。
现在表妹她们班又有了新玩法——电话读书会。几个好朋友约好读同一本书,然后每周通一次电话分享心得。上次他们讨论《城南旧事》,表妹在电话里把其中一个人物分析得头头是道,让她妈妈惊讶不已:“平时让她在饭桌上说句话都难,电话里怎么这么能说?”
看来,不管是可克达拉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还是其他类似的服务,关键不在于形式本身,而在于孩子们怎么用它。用得好了,冰冷的通讯套餐也能传递温暖的声音,简单的学生套餐100元3小时通话也能成为成长的助手。
昨天表妹又兴奋地跑来告诉我,他们班准备用这个月省下的零花钱,给转到外地读书的同学集体打个长途电话。听着她叽叽喳喳地计划着要说什么,我突然觉得,也许这就是青春该有的样子——总有说不完的话,总有用不完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