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胶州同学共同成长记录

发布时间:2025-11-03 03:56:54 来源:原创内容

那个总爱较劲的年纪

说起我们胶州的学生时代,最让人念念不忘的,就是男生女生之间那种特别的相处模式。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班级里就悄悄形成了一种氛围——男生和女生总爱互相“差差”,较着劲儿比个高低。

每次大考成绩一公布,教室后排的男生们就伸着脖子看排名表,前排的女生则凑在一起小声讨论。“这次数学最高分又是李晓明!”课代表刚贴完排名,教室里就响起一片嗡嗡声。坐在第叁排的王静不服气地抿着嘴,她语文英语都是第一,偏偏数学每次都差那么五六分。课间休息时,她拿着错题本走到李晓明桌前:“这道题你是怎么解的?能给我讲讲吗?”男生们本来在走廊打闹,看见这场景都挤眉弄眼,李晓明耳朵尖都红了,手里的笔在草稿纸上画得飞快。

不过这种“差差”可不只是学习上的。运动会才是真正见真章的时候。四月份春季运动会,女生们的长跑项目总是能引来全操场围观。我们班的刘婷婷和李晓明在八百米比赛中你一前一后,最后冲刺时两人几乎同时撞线。裁判老师眯着眼睛看了好久录像,才判定刘婷婷以零点几秒的优势获胜。男生们在终点线后面面相觑,女生那边则爆发出一片欢呼。从那以后,课间讨论数学题时,李晓明总会多讲两种解题思路,而刘婷婷也会把收集的作文范文复印件分他一份。

这种互相较劲又互相帮助的关系,慢慢就成了我们班级的特色。高二分科前那个学期,班主任搞了个“学习搭档”活动,说是要促进文理互补。你猜怎么着?班上最活跃的那几对“竞争对手”反而最先组了队。王静和李晓明自然凑到了一块,一个负责整理文科笔记,一个专攻理科难题。课间十分钟,经常能看到他们站在走廊窗户边,一个讲着历史事件的时间轴,一个分析着物理题的受力图。

最让人难忘的是高叁那次全市模考。考前两周,不知道是谁在班级后墙贴了张“文理对抗赛”的海报,左边列着文科生的优势科目,右边是理科生的强项。说来也怪,这海报一贴,班级里的气氛反而轻松了不少。晚自习时,总能看到男生女生互相抽查知识点,语文古诗接龙和化学方程式配比的声音此起彼伏。那次模考成绩出来,我们班平均分破了年级记录,连教导主任都在晨会上特别表扬。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年胶州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的时光,倒成了最珍贵的记忆。争强好胜是真的,但谁也不会真的希望对方落后。就像王静后来在同学录上写的那样:“要不是总想着不能输给隔壁组,我可能永远发现不了叁角函数其实挺有意思的。”而李晓明的留言更有意思:“背古诗词这件事,原来比解函数题还让人头疼,幸好当年有人盯着我背完了《滕王阁序》。”

毕业那年拍集体照,摄影师让我们喊“茄子”时,不知道谁带头改了词——全班齐声喊着“差差”,把摄影师都逗笑了。照片洗出来,每个人笑得特别灿烂,那种带着点儿不服输,又藏着默契的笑容,大概只有经历过那些共同成长的日子才能懂。

去年班级聚会,已经在外地读大学的同学们聊起高中时光,话题总是绕不开这些趣事。刘婷婷现在在医学院,居然还能流畅地背出元素周期表;而李晓明在中文系,写起论文来引经据典,让导师都惊讶他的文学功底。你看,那些年互相“较劲”留下的痕迹,反而成了现在最特别的财富。

教室后墙那张泛黄的“文理对抗赛”海报,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但那些在胶州的日子,那些一起较劲、一起进步的瞬间,确实让我们都成了更好的人。这大概就是青春最奇妙的安排吧——在看似对立的过程中,反而找到了共同前进的节奏。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