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为何光说不练
最近路过城东新开的足浴店,门口红灯笼挂得老高,玻璃门上贴满了“开业特惠”“技师全员持证上岗”的标语。可怪事来了,这店开业半个月,天天亮着灯却不见几个客人进门。隔壁烧烤摊老板叼着烟跟我说:“嘿,他们家宣传单发得比传单还勤快,实际连个试营业活动都没搞过。”
这就有点意思了。你说现在开店吧,谁不是线上线下齐发力?这家店倒好,朋友圈广告刷得飞起,什么“泰式古法推拿”“中药泡脚套餐”,配图精致得跟五星级酒店菜单似的。可真有人顺着导航找过去,连停车位都划得歪歪扭扭,进门连杯热水都得自己催叁遍。
宣传说得天花乱坠,体验却像走过场
我特意约了朋友去探探店。前台小姑娘低头玩手机,等了两分钟才递来价目表。最基础的足疗标价188元,比老城区那些开了十年的店贵出叁成。技师手法生疏得像在捏面团,中途还接了个电话。朋友忍不住嘀咕:“这手艺还不如我媳妇拿擀面杖敲呢!”
更绝的是结账时,前台突然说微信支付系统故障,只收现金。等我们凑够零钱,她又从抽屉掏出扫码枪——原来所谓“系统故障”不过是懒得找零的托词。走出门时,听见两个技师在走廊抱怨:“老板天天让转发朋友圈,倒是把团购套餐设置好啊...”
其实这种“只吹不做”的现象现在真不少见。有些商家把营销当主角,服务反倒成了赠品。抖音上拍得光影绚烂,实际体验却像褪色的春联——远看红火火,近看全是褶皱。
光打雷不下雨的经营困局
跟开过养生馆的表叔聊起这事,他摆弄着手里的核桃直摇头:“现在有些年轻人创业,本末倒置喽!钱都砸在网红探店拍摄上,真正该花力气培训的服务流程反倒糊弄。”他当年开店时,光是试水温就要练半个月,现在倒好,有些店连毛巾消毒都偷工减料。
说到“为何光说不练”,我觉得背后藏着叁种心态:要么是急着赚快钱,觉得营销投入立竿见影;要么是能力跟不上野心,明明只能做普通足疗,非要吹成“宫廷秘术”;最麻烦的是第叁种——压根没把服务当回事,觉得顾客都是冲着装修来的。
昨晚遛弯时又经过那家店,发现他们在橱窗新贴了“五星级服务”的金字招牌。可转头看见叁个技师正蹲在门口石阶上刷短视频,手机外放声比店里的背景音乐还响。这画面,简直成了现代商业的某种隐喻。
忽然想起城南有家开了二十年的修脚铺子,门脸旧得掉漆,师傅永远系着雪白围裙。每次去都能看见他弓着腰,用桐木棒蘸药酒给人揉穴位。有人问他咋不搞直播宣传,老师傅操着芜湖方言笑:“手艺活嘛,要像炖老母鸡,火候到了自然香。”
现在偶尔还能在朋友圈刷到那家新店的广告,滤镜越调越梦幻,文案写得跟诗歌似的。只是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明白,真正能留住客人的,从来不是手机屏幕里的彩虹屁,而是那盆温度刚好的洗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