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屯品茶工作室体验分享,奎屯品茶工作室感受记录
那天下午路过奎屯河畔,偶然瞥见巷子深处有家茶室。木招牌上"品茶工作室"四个字被阳光照得发亮,我推门时铃铛轻轻响动,像是替主人打了个招呼。
工作室不大,几张原木茶桌错落摆放着。穿亚麻衫的茶艺师正在冲泡正山小种,热水冲进白瓷盖碗的瞬间,焦糖香混着果香倏地散开。她递来茶海时笑了笑:"这是第二泡,最好喝的时候。"
茶汤里的时光印记
接过茶杯时我有些恍惚。去年在杭州龙井村喝到的明前龙井,似乎也是这样双手捧接的仪式感。不过眼前这杯红茶更醇厚,像西北的秋风,带着某种扎实的暖意。茶艺师说工作室每年都会去福建收茶,但回来要用本地的水醒茶半个月,"就像让茶叶重新认识这片土地"。
第叁泡时茶汤变成琥珀色。旁边有位老先生眯着眼细品,他突然开口:"这茶让我想起八十年代在伊犁喝过的味道。"茶艺师眼睛亮起来,转身从茶柜取出个陶罐:"您尝尝这个,去年收的陈年滇红。"新拆的茶叶在赏茶碟里蜷缩着,注入热水后竟真的舒展成记忆里的形状。
窗外有驼铃声由远及近,是景区观光骆驼队经过。但茶室里的时间仿佛更慢些,慢到能看清茶叶在水中旋转的轨迹。我忽然理解为什么有人能在这里坐一下午——其实不为喝茶,是为找片刻的安宁。
茶艺师续水时说起件趣事。有对夫妻每周叁雷打不动来喝茶,有次妻子偷偷告诉她,两人在这里聊的话比在家一周都多。也许特定的环境真的能打开话匣子,就像茶叶遇到合适的水温才会释放真味。
烟火气中的茶香
夕阳西斜时茶室热闹起来。附近下班的人们顺道进来喝杯消食茶,熟络地自己取茶叶罐。穿校服的中学生趴在窗边写作业,手边放着喝了一半的茉莉花茶。有个细节很有意思:每位老客离开前都会把茶具送回茶台,这不成文的规矩比任何标识都管用。
我试着泡了杯安溪铁观音。手忙脚乱控制水温时,茶艺师轻声提醒:"别怕烫,越是好茶越要勇敢冲泡。"果然,七泡之后的茶汤依旧清亮,兰花香若有似无地萦绕在齿间。这让我想起老家过年时,祖母总说"茶泡开了,年味就浓了"。
夜幕初垂,我离开时带回一小罐金骏眉。茶艺师包茶叶时多裹了层棉纸:"晚上喝的话,记得把第一泡闷久些。"走回巷口回头望,暖黄灯光从木格窗里溢出来,那方天地依然在安静地呼吸着。
后来每个路过的行人大概都不会知道,这个平凡的秋日午后,有人在一间品茶工作室里,用叁十元钱买到了叁个小时的时光倒流。而架子上那些陶罐里的茶叶,还在等待下一个需要慰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