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约附近人100元3个小时,贵阳附近约人百元叁小时
巷子口的烟火气
最近刷手机,总能看到“贵阳约附近人100元3个小时”这类信息。说实在的,第一次瞅见心里直犯嘀咕,现在连交朋友都明码标价了吗?正好前两天去贵阳出差,空闲时在街头巷尾转了转,倒是对这事有了点不一样的体会。
那天下午办完事才四点多,离晚饭还早。我沿着南明河慢慢溜达,拐进了一条老巷。青石板路湿漉漉的,空气里有股淡淡的栀子花香。巷子深处有个小茶馆,木招牌被岁月磨得发白,几位老伯正在门口下象棋。我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要了杯都匀毛尖。
老板娘送茶来时挺健谈,听我口音不是本地人,便聊开了。“我们贵阳人最实在咯,”她边擦桌子边说,“你说的那个贵阳附近约人百元叁小时,我倒知道些门道。”她压低声音,“其实就是找个本地人当向导,带你在周边转转。”
我抿了口茶,茶香在舌尖漫开。这价格听着便宜,但真能找到靠谱的吗?老板娘像是看穿了我的心思,朝巷口努努嘴:“喏,你看那个穿蓝褂子的大姐,她就常带游客逛菜市场。”
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确实有个中年妇女提着菜篮子,正跟几个年轻人比划着讲解折耳根。那些年轻人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惊叹。这场景让我想起去年在成都,朋友花两百块请人带着逛了半天苍蝇馆子,吃得满嘴流油。
其实细想下来,这种“贵阳约附近人100元3个小时”的服务,倒像是当地人自发生成的共享经济。比起正儿八经的旅行团,它更灵活随性。带路的可能就是个退休教师,或者在家带娃的宝妈,他们对这片街巷知根知底,能领你去游客找不到的地道小店。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私下约定的服务,确实得留个心眼。我在茶座上琢磨,要是我来找人,肯定会选白天见面,而且要先聊清楚具体行程。最好还能看看对方过往带人的照片,确认是正经做向导的。
窗外飘来烤豆腐的香味,把我思绪拉了回来。那几个跟着蓝褂子大姐的年轻人,现在正围在小吃摊前,学着本地人的样子往豆腐里加蘸水。他们笑得特别开心,那种发现宝藏的兴奋劲儿,是跟团旅游时很少见到的。
黄昏时分我离开茶馆,巷子里灯火渐亮。路过菜市场时,又看到那位蓝褂子大姐在教人挑山竹。她操着贵州普通话,耐心讲解怎么捏外壳、看颜色。那个认真劲儿,真不像只是为了挣那一百块。
回酒店的路上我在想,或许“贵阳附近约人百元叁小时”能火起来,不只是因为价格便宜。现在年轻人旅游,越来越不爱走马观花了,他们更想触摸城市真实的肌理。而有什么方式,比跟着本地人钻进巷弄、逛菜场、吃路边摊更接地气呢?
当然啦,这种模式要能长久,还得靠双方都守规矩。带路的要真心实意,游客也要尊重对方的时间和劳动。说到底,一百块买叁个小时的本地生活体验,对双方来说都是个需要互相理解的过程。
夜色中的甲秀楼很美,我在河边站了会儿。晚风吹来,带着丝丝凉意。这一天在贵阳的见闻,让我对“约人”这事有了新认识。或许下次再来,我也会考虑找个靠谱的本地向导,去尝尝他们家里常吃的那家肠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