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棱耍女娃,木棱戏女娃

发布时间:2025-11-03 04:40:57 来源:原创内容

晌午头的太阳明晃晃挂在头顶,把穆棱河两岸的田埂照得发白。几个半大孩子猫着腰钻进河边的柳树林,林子里顿时飘起断断续续的唢呐声,像是谁家办喜事,又像是有人在闹着玩儿。

这就是我们这儿说的"耍女娃"。老辈子传下来的叫法,听着有点土气,可意思再明白不过——用木头刻的小人儿,在艺人手里又唱又跳,比活人还灵巧。要问为啥叫这名儿?老把式们会眯起眼笑:"你看那木偶在线上颤巍巍的模样,不像个羞答答的小姑娘?"

木头疙瘩活起来

王老六的手艺在穆棱是头一份。他那间临街的铺子终年飘着松木香,刨花堆得能埋住人。"选料讲究着呢,"他掂量着手里那块椴木,"太硬的木头刻不出灵性,太软的又经不住折腾。"说话间刻刀叁转两转,木头疙瘩渐渐显出了眉眼。

最绝的是他给木偶穿线的功夫。十叁根丝线从头顶的控板垂下来,手指头轻轻一抖,那木偶就能给你作揖行礼。要是手指翻飞起来,木偶真能在台上翻跟头、甩水袖,惹得看戏的娃娃们直往台前挤。

去年镇上庙会,王老六新排了出《河神娶亲》。木偶新娘顶着红盖头,迈着小碎步从花轿里出来,走到台前突然自己把盖头一掀——就这个动作,让台下七十多岁的李奶奶直抹眼泪:"跟我当年出嫁时一个样儿!"

线里线外都是戏

耍女娃这活儿,看着轻松,实则暗藏玄机。五根主控线管基本动作,八根辅助线负责细活儿。老艺人常念叨:"提线如抚琴,重了线要断,轻了戏没魂。"有时候为了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得在后台练上大半个月。

张寡妇是如今镇上少数会唱全本《穆棱传说》的。她边提线边唱"叁月叁,河开雁来唢呐响",木偶就在线上轻轻摇晃,真像踩着鼓点走路。唱到伤心处,她的声音带着颤,那木偶也跟着微微发抖,看得人心里发酸。

最热闹要数农闲时的"对台戏"。两个戏班子隔着打谷场摆开阵势,这边木偶翻跟头,那边木偶要大刀。孩子们在中间跑来跑去,不知道该看哪边好。老辈人说,早年间有过更精彩的:两个提线师傅较劲,让木偶在线上走钢丝,赢的能收满筐的鸡蛋。

现如今,年轻人多半外出打工,能静下心来学这手艺的越来越少。王老六的徒弟去年也去了省城,临走时留下话:"师傅,等我在城里站稳脚跟,接您去表演。"老人只是笑笑,继续磨他的刻刀。他明白,有些东西离了这片土地,味道就变了。

不过逢年过节,外出的人回来了,总要到戏台前坐坐。当唢呐声起,木偶在丝线上舞动起来,那些藏在记忆深处的乡愁,便都随着线板的节奏轻轻荡漾。这时候你会发现,这耍女娃的技艺,早就像穆棱河的水,悄悄流进了每个人的血脉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