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站街快餐约学生,佛山学生快餐约见
最近路过佛山城南的老街,总能看到叁叁两两的学生聚在奶茶店门口。他们校服拉链半敞着,书包随意甩在肩上,一边刷手机一边等人。起初以为是普通放学场景,直到听见他们讨论“快餐送到后门”之类的话。
有个穿蓝白校服的男生蹲在台阶上按手机,屏幕光映得他眉头紧锁。“说好六点二十送到,现在又说骑手找不到路...”他扭头对同伴抱怨时,我正好瞥见他手机界面——是某个本地生活群的聊天窗口。
藏在作业本里的配送单
拐过街角恰巧遇见亲戚家读高二的小玲,她正从斜挎包里掏出用作业本封面包裹的餐盒。看见我愣了下,慌忙把东西塞回去。“帮同学带的...”她耳根发红,手指不停卷着书包带子。那家招牌豉油鸡饭的香味从包缝里漏出来,我记起她妈妈上周还抱怨孩子总说学校食堂不好吃。
后来在社区菜鸟驿站又撞见几个学生取外卖。驿站老板扯着胶带封装餐盒,嘴里念叨:“今天初叁的订单少叁份,是不是被教导主任截胡了?”孩子们哄笑着,有个戴眼镜的女生急匆匆扫码支付,保温袋上印着“30分钟必达”的贴纸已经翘起半边角。
这些装在书包夹层的外卖,就像学生时代传过的小纸条。只不过现在传递的不是秘密心事,而是冒着热气的干炒牛河。有些老板会贴心地把餐盒做成词典尺寸,鲜虾云吞面装在透明塑料杯里,插着吸管就能假装是奶茶。
我试着问小玲为什么宁愿多花二十块订餐,她掰着手指算:“食堂排队十五分钟,打饭叁分钟,找座位五分钟。这个时间够写完半张卷子了。”她说话时校服口袋震个不停,估计又是催单消息。那些在手机上跳跃的订单通知,比下课铃更能牵动孩子们的心。
黄昏时分,校服身影在各色电动车间穿梭。穿黄色马甲的骑手刚卸下保温箱,立刻有学生围上去报取餐码。有个男生边拆包装边往教学楼跑,油渍悄悄渗透了数学练习册。他们在楼梯拐角狼吞虎咽时,大概没注意值班老师正在楼道监控里皱眉。
这种佛山学生快餐约见的现象,渐渐变成校园生活的暗线。就像我们当年在课桌下传阅漫画书,只不过现在的“违禁品”变成了加辣螺蛳粉。教导处在广播里提醒注意饮食安全时,总有几个学生偷偷把耳机线从校服袖口扯出来,监听自己的外卖到哪儿了。
那天暴雨,我看见有个女孩抱着书包站在屋檐下。她盯着手机地图上迟迟不动的骑手图标,跺跺脚把校服外套顶在头上冲进雨里。第二天经过奶茶店,听见她和朋友笑说昨天冒雨取回的煲仔饭,底部锅巴还挺脆。
或许很多年后,这些孩子会怀念此刻——在成堆的习题册里,突然响起的手机提示音带来十分钟的小确幸。那份揣在怀里的温暖,比食堂例行公事的饭菜多些叛逆的滋味。就像青春本身,总要夹带些不被允许的佐料才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