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志耍女娃,尚志伴女童游
尚志这地方啊,说起耍女娃的旧事,老街坊们准会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夏日的梧桐树下,总见着穿花衬衫的小丫头追着蜻蜓跑,辫梢上系着红头绳,跑起来像两簇跳动的火苗。
隔壁陈奶奶摇着蒲扇念叨:“现在年轻人管这叫伴女童游,我们那会儿啊,就是带着丫头片子满街耍。”她眯眼望着巷口,仿佛能看见几十年前的光景。那时候没有游乐场,孩子们就在青石板路上跳房子,在槐树下捉迷藏,女娃们的笑声能穿透整条巷子。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纸风车
张叔的杂货铺至今还卖着手工的纸风车。他说从前带着侄女耍,最省钱的法子就是糊风车。彩纸裁成四角,用浆糊粘在竹签上,迎着风一跑就呼啦啦转。“小丫头举着风车从东街跑到西街,脸蛋红扑扑的,那才叫真正的伴女童游哩。”
如今的孩子怕是很难体会这种快乐了。他们抱着平板电脑,玩着精致的电动玩具,却少了一群人疯跑的痛快。偶尔见到年轻父母带着女儿放风筝,那线轱辘吱呀呀地响,倒让人想起从前的光景。
老街拐角还留着糖画摊子,王师傅的手艺传了叁代。他说最开心就是看小女娃选糖画时的模样,盯着转盘上的指针,紧张得攥着小拳头。转到龙啊凤啊就欢呼雀跃,转到小花小草也照样咂巴着嘴吃得香甜。
这种朴实的快乐,大概就是尚志耍女娃最动人的地方。不讲究排场,不在乎花费,重在那份用心陪伴的温情。就像李大姐说的,她小时候父亲忙完农活,用狗尾巴草编个小兔子就能让她乐半天。
现在条件好了,家长们都想着法儿让孩子见世面。周末带着女儿去科技馆、美术馆,这当然挺好。不过有时候,简单地在小区里看看蚂蚁搬家,教她认认花草名字,这样的伴女童游反而更让孩子自在。
记得去年端午节,文化站组织包粽子活动。七八个小姑娘围着糯米盆,笨手笨脚地学着裹粽叶,糯米撒得满地都是。她们母亲也不恼,慢慢示范着怎么捆线。那种其乐融融的画面,分明就是尚志耍女娃传统在现代的延续。
黄昏时分去护城河边走走,常能遇见父亲带着女儿钓鱼。小丫头撑着下巴坐在小马扎上,鱼竿微微颤动时就激动得直拽父亲衣角。这种静悄悄的陪伴,或许比去游乐场更有滋味。
要说变化也是有的。从前大人带孩子多是放养,现在更注重安全;从前玩具都是自己动手做,现在选择多了反而少了那份期待。不过无论时代怎么变,那份希望通过陪伴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心意,从来都没变过。
再过二十年,当现在的女娃娃都当了妈妈,不知道她们会怎样回忆童年的尚志耍女娃时光。也许会是商场里的旋转木马,也许是图书馆的绘本角,但相信那些被真心陪伴的温暖瞬间,一定会留在记忆深处。
暮色渐浓,老城墙下的路灯次第亮起。几个小女孩还在空地上跳皮筋,嘴里念着新编的童谣。她们母亲坐在长椅上闲聊,目光却始终追随着孩子的身影。这样的夜晚普通得很,却让人莫名觉得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