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小粉灯一条街,太原粉红灯巷风貌
夜幕降临的时候,我总爱在太原的街巷里转悠。那天拐进这条街纯属偶然——先是被一片暖融融的粉色光晕吸引,走近才发现整条街都笼罩在这种特别的光线下。
路灯杆上挂着老式煤油灯造型的灯具,灯罩是磨砂玻璃的,透出淡淡的粉。这不是那种扎眼的艳粉,而是像晚霞褪去时天边最后一抹颜色,温柔得让人想停下脚步。路边卖糖炒栗子的大爷看我站在那儿发呆,笑着说:“这灯有年头啦,我们管它叫’小粉灯’。”
这条街的前世今生
和大爷聊起来才知道,这条太原小粉灯一条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形成了。最初是几户人家在门口挂了粉色灯笼,后来整条街的商户都觉得这样挺好看,渐渐就成了特色。说来也怪,同样的店铺,在粉色的光线下看着就是格外顺眼。卖毛衣的、修手表的、开面馆的,都在这种光线下显得温馨了许多。
住在叁楼的李阿姨正在阳台浇花,她告诉我:“这光不刺眼,晚上坐在楼下乘凉正好。夏天连蚊子都比别处少,你说神奇不?”她指了指对面新开的奶茶店,“那家年轻人刚开始嫌灯光太旧,非要换白的,结果换了没两天生意就差了,赶紧又换了回来。”
确实,走在这条街上,你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那光像是能把时间调慢,连说话声都变得轻柔。两个刚放学的中学生坐在便民座椅下写作业,她说在这里做题不容易分心。或许这就是太原粉红灯巷风貌最打动人的地方——它不张扬,却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节奏。
街角书店的老板是个有意思的人,他在门口放了几个马扎,旁边立着小牌子:“看书免费,灯光管够”。晚上常有人坐在那儿看书,粉色的灯光洒在书页上,字迹依然清晰,却莫名多了几分暖意。老板说,自从挂了小粉灯,晚上来店里的人反而比白天多,“大家好像都愿意在这种光线下多待会儿”。
灯光下的人情味
最热闹的要数晚上七点以后。下班的人匆匆走过,但在穿过这条街时都会不自觉地慢下来。卖卤味的大姐认得常客的口味,总是多舀一勺汤汁;水果摊前,人们边挑水果边聊着家长里短。这一切都发生在柔和的粉色光线下,仿佛给平凡的生活镀上了一层柔光。
我在想,为什么同样是灯光,偏是这抹粉色让人感觉不同?可能因为它不像白光那样直白,也不像黄光那样怀旧,它处在某个恰到好处的中间值——既提醒你这是夜晚,又不会让你觉得孤单。
这条太原小粉灯一条街最近还在街尾添了新的长椅,方便走累的人歇脚。坐在那儿能看到整条街的风景,粉色的光连成一片,像一条温暖的河流。偶尔有外卖小哥骑车经过,粉色的光在他黄色的头盔上跳跃,那画面竟有几分诗意。
也许城市就该保留这样的角落,不需要多宏伟,只要能让忙碌一天的人,在这里找到片刻的安宁。这条街的灯光还在继续亮着,日复一日,用它特有的方式,守护着这座城市的温度。而这样的太原粉红灯巷风貌,正在成为这个城市最独特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