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品茶上课群,茶韵敦煌研习社

发布时间:2025-11-04 06:39:24 来源:原创内容

敦煌这个词儿,光是念在嘴里就带着沙粒的粗粝感,混着驼铃的悠远。而茶呢,是水汽袅袅的柔软,是舌尖喉头的温润。这两样东西搁一块,猛一听有点不搭调,可细琢磨,却又觉得再合适不过了。我们这“敦煌品茶上课群”,后来大家更爱叫它“茶韵敦煌研习社”,最初就是这么个有点奇妙的念头生发出来的。

说是上课,其实没什么正襟危坐的规矩。更多的时候,是大家捧着一杯自己钟爱的茶,隔着屏幕,听群里的老师慢慢讲。讲什么呢?不讲那些高深莫测的学术名词,而是从一幅壁画角落里仕女手边的茶盏,从文献残卷里对于“市茶”的零星记载,去勾勒千年以前,丝绸之路上的人们是怎么喝茶的。你能想象吗?在那黄沙漫卷、商旅不绝的路上,一碗热茶,或许比金子还更能抚慰人心。

风沙里的茶香

老师有一次讲到莫高窟里的一幅经变画,画中庭院里有人在煮茶。他描述得极细致,说那茶沫如何泛起,炭火是不是够旺,旁边侍立的人脸上又是怎样的神情。我听着听着,看着自己杯中缓缓舒展的叶片,忽然间就觉得,那壁画上的人,仿佛活了过来。我们此刻的这份闲适与对美的品味,竟与千百年前的古人,隔着时空奇妙地连接在了一起。这大概就是“敦煌品茶上课群”最独特的魅力吧,它不是死的知识,而是一种活生生的、可以品味和感受的文化体验。

群里的氛围也因此特别轻松。常常有人一边听课,一边在底下打字:“哎呀,我这泡正山小种,是不是也算沾了点古意?”“今天用的盖碗,感觉泡出来的茶都更香了。”没有考试,没有压力,只有因为共同喜好而聚在一起的一群人。慢慢地,大家不只是聊敦煌,聊茶,也开始分享各自的生活。有人在西北戈壁工作,会拍下大漠孤烟的照片,说“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下午茶背景”;有人是江南水乡的茶农,会讲讲今年春茶的采摘。这个“茶韵敦煌研习社”,不知不觉,已经成了一个温暖的线上家园。

我自己呢,也从一个只是对敦煌有点好奇的普通喝茶人,变得愿意去了解更多。开始会留意那些壁画里的生活细节,会去查找古人是如何制茶、饮茶的。这个变化是悄无声息的,就像喝茶回甘一样,是慢慢从喉头涌上来的甜。文化这个东西,有时候太高深,让人望而却步;但当你把它融入像喝茶这样日常的事情里,它就变得可亲可爱起来。

有朋友问我,你们这个群,到底是在学敦煌还是在学喝茶?我一下子还真答不上来。或许,我们是在学着用一种更从容、更细腻的方式去生活吧。在敦煌的苍茫与历史的厚重里,找到一丝属于普通人的人间烟火气;在茶水的温热与清香中,品出一段穿越千年的文化回响。这杯茶,喝的既是当下的安宁,也是往昔的繁华。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