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哪里有站大街的小巷子啊,襄樊站街巷子在哪里
一条老街的烟火气
那天路过襄江边,听见两个拎着菜篮子的阿姨在闲聊,一个问:“襄樊哪里有站大街的小巷子啊?”另一个笑着往南指:“你说站街巷子啊,往前走,闻到炸面窝的香味就快到了。”这话听得我一愣,随即反应过来,她们说的“站街巷子”,恐怕不是我们年轻人脑子里第一时间冒出的那个意思。
顺着阿姨指的方向溜达过去,没走多远,一股熟悉的、带着葱香的油炸味果然飘了过来。拐进一条窄巷,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两旁的房子还保留着老襄樊的模样,斑驳的木门,偶尔还能看到雕花的窗棂。巷子不宽,两边摆满了小摊,卖菜的、修鞋的、做早点生意的,热热闹闹。我这才明白,阿姨们口中的“襄樊站街巷子在哪里”,问的就是这种充满市井生活气息的老街旧巷。
一位正在炸面窝的大爷看我东张西望,扯着嗓子招呼:“小伙子,来尝尝?我们这儿的面窝,比外面那些店里的实在多了!”我凑过去买了一个,金黄酥脆,确实好吃。跟大爷攀谈起来,他说他在这条巷子住了几十年,街坊邻居都熟。“以前啊,这条巷子可繁华了,街坊们都‘站’在自家门口做点小买卖,所以老辈人都管这叫‘站街巷子’。现在年轻人少了,但味道还在。”
我一边嚼着香喷喷的面窝,一边慢慢往里走。巷子深处,几家老式理发店还挂着红蓝白叁色的旋转灯,老师傅正给一位老大爷剃头,手法娴熟。旁边的杂货铺里,收音机咿咿呀呀地放着豫剧,老板靠在竹椅上打盹。这里的时光好像走得特别慢,和外头马路上飞驰的车流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感,恐怕才是很多人真正想寻找的“站街巷子”吧。
再往前走,看到一个老奶奶坐在自家门槛上摘豆角,我停下来问了句:“奶奶,听说这条巷子挺有名的?”她抬起头,笑眯眯地说:“是啊,老巷子了。你们年轻人现在都去大商场,记得这小地方的倒不多了。”她告诉我,以前交通不便,四里八乡的人要买东西、办点事,都得到这条“站街”的巷子里来,那时候从早到晚都是人。
望着巷子里来来往往的居民,他们脸上带着一种从容和安定。我突然觉得,很多人上网搜索“襄樊哪里有站大街的小巷子啊”,或许并不真是为了猎奇,而是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隐约怀念或向往这种紧密的邻里关系和扎实的生活味道。这种味道,在高楼大厦里已经很难找到了。
太阳渐渐西斜,给老巷子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我走出巷口,回头再看,里面依然人来人往,充满了平凡的烟火气。那条巷子,那些面孔,那份扎根于土地的生活劲儿,确实让人心里觉得踏实。也许,每个城市都需要保留几条这样的“站街巷子”,让忙碌的人们有个地方,能回头看看生活原本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