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附近的人600两个小时,赤水周边600两小时的人
赤水河哗啦啦地流着,岸边的吊脚楼里飘出阵阵酒香。老张蹲在青石台阶上,掏出手机看了眼时间——离约定还剩半小时。他咂咂嘴,想起昨天在镇上听到的新鲜事儿。
"你说这人呐,花六百块就能在赤水附近找着靠谱帮手?"茶馆里穿汗衫的老李敲着烟斗,"我侄子上回装修房子,真找着两个小伙子,说好干俩钟头,愣是把整面墙的瓷砖都给贴完了。"
晌午时分的巧遇
正琢磨着,桥头走来个戴草帽的汉子。老张眯眼一瞧,这不正是去年帮忙收高粱的王师傅么?"您这回又接了什么活计?"老张递过支烟。王师傅抹了把汗:"给河对面酒坊修窖池,说好六百块干两小时。刚完工,东家非要留吃饭。"
竹影在青石板上晃着,老张想起前些年可没这般方便。那会儿要找短工,得赶早去镇口石牌坊底下等着。现在倒好,手机按几下,赤水周边600两小时的人立马能联系上。前两天村头吴家嫁闺女,就是请了叁个这样的帮手,两小时把叁十桌筵席的桌椅摆得整整齐齐。
酒坊的蒸气混着河谷的水雾,把夕阳染成橘红色。老张看见两个年轻人背着工具包从新修的观光步道走来,他们刚给民宿检修完电路。"这季节活多,"年轻人擦着眼镜片,"昨天帮人装遮阳棚,今天修电路,都是说好两小时。"
暮色里的炊烟
炊烟升起时,老张在村口小卖部门口听见几个妇女闲聊。周婶说儿子大学放假回来,居然也学着做这种短工,用无人机帮人拍茶园宣传片。"两个钟头拍完,人家当场结了六百。"她语气里带着些许骄傲,"孩子说这叫灵活就业。"
夜色渐浓,赤水河面的渔火明灭不定。老张慢慢往家走,盘算着自家老屋翻新的事。隔壁传来切菜声,是在景区饭店帮厨的小赵回来了。"今天给婚宴备菜,两小时切了二十筐笋子。"小赵的声音带着疲惫的满足,"这价钱在咱们这儿挺公道。"
月光洒在石板路上,老张忽然觉得,这条流淌了千年的赤水河,如今似乎用新的方式连接着两岸的人们。那些六百两个小时的约定,就像河面上的跳岩,让需要帮助的人和愿意出力的人,能稳稳当当地走到彼此跟前。
河风吹动老张的衣角,他掏出手机,学着年轻人的样子,在便民信息栏里写下:"寻擅长木工者,修缮老宅门窗,工期两小时。"手指在发送键上停顿片刻,终究按了下去。远处有狗吠声响起,混着夜航船的汽笛,悠悠荡在赤水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