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同城约初中生100元,附近学生约见百元活动

发布时间:2025-11-03 04:50:55 来源:原创内容

最近在本地社群里,总能看到类似“莆田同城约初中生100元”的帖子。说实话,第一次刷到这种标题时,我盯着手机愣了好几秒。

百元约见学生?这价格听起来就像路边发传单的兼职日薪。我翻着那些用卡通头像发布的动态,心里直犯嘀咕:现在连约见面都变成明码标价的交易了吗?

当约会变成快消品

隔壁李阿姨上周还拉着我念叨,她闺女初中班级群里有人发“附近学生约见百元活动”,几个孩子当真凑零花钱想去参加。吓得班主任连夜在家长群发防骗指南。你说现在的小孩,零花钱比我们那会儿多,安全意识反而跟不上了。

我在茶餐厅见过两个初中生边写作业边等人,桌上摆着收款码。后来有个穿西装的大叔过来,放下两百块钱说了十分钟话就走了。孩子们继续埋头写数学卷子,仿佛刚才只是收了笔补课费。

这种百元约见到底图什么?有人说就是找人陪聊,有人说类似早年“租个朋友回家过年”。但把对象锁定在初中生群体,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这个年纪的孩子判断力还没成熟,百来块钱可能就当赚个奶茶钱,压根想不到背后风险。

记得我们上学时,结交朋友要么在操场打篮球,要么在图书馆碰见。现在倒好,连社交都能变成速食产物——扫码付款,准时见面,到点走人。只是这种像买奶茶一样简单的约见,真的能换来真诚的交往吗?

上个月路过中学门口,听见两个男生比较这个月“见面收入”。一个炫耀收了五百,另一个撇嘴说上次遇到抠门大叔只给八十。我听着心里发紧,这些孩子还没学会分辨善恶,先学会了给交际标价。

或许有人觉得百元约见无伤大雅,但当“莆田同城约初中生100元”这种信息反复出现,就像给孩子们的认知打了层底色——人际关系可以量化,陪伴时间能够出售。他们还没构筑完的价值观,轻轻就被撬开裂缝。

昨晚又看到新帖子写着“附近学生约见百元活动”,下面已经有家长留言骂街。滑动屏幕时我在想,与其封堵这些信息,不如教会孩子识别那些标着价格的“友谊”。毕竟真正的交往,从来不该被明码标价。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