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相似称谓
醴陵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相似称谓
在醴陵的大学城附近溜达,你总能听到学生们三三两两地约着:“晚上去炮楼那边吃饭啊?” 或是:“炮楼那家奶茶店出新口味了,去尝尝不?” 头一回听见这词儿,我心里还咯噔一下,炮楼?这名字听着可真有点年头感,甚至带着点儿战火纷飞的意味,怎么就跟青春洋溢的大学城扯上关系了?
后来跟几个相熟的学生一打听,才弄明白这其中的缘由。原来,在大学城边上,有那么几栋老旧的居民楼,它们的外形方方正正,楼层不高,窗户小小的,密麻麻地排列着。从远处看,这敦实的样子,还真跟历史课本里那种防御用的炮楼有几分神似。不知道是哪位有才的学生率先叫出了这个名字,一下子就传开了,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暗号”。这炮楼的叫法,就这么在学生们的口口相传中定了下来。
你可别小看了这片区域。这所谓的炮楼,可不是什么冷清的角落,恰恰相反,它简直是学生们的“生活补给站”和“快乐大本营”。楼底下那一排排小店,卖啥的都有:麻辣烫、炒粉、水果摊、打印店、小网吧、廉价的理发店……应有尽有。这里的物价,可比学校里头和那些正经商街亲民多了。对于每个月生活费紧巴巴的学生来说,这里就是天堂。一到傍晚,下课铃响过不久,这片区域就立刻活泛起来,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食物混合的香气,人流穿梭不息,充满了热腾腾的烟火气。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因地貌特征或者建筑风格得来的民间称谓,似乎还有一种“传染性”。就在炮楼区域的不远处,有一片新建的商业小区,楼房明显新多了,外墙也光鲜亮丽。可你猜怎么着?学生们给它起了个名,叫“新城堡”。听听,这名字是不是跟炮楼有点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那种带着点儿历史感和防御性建筑的名字。一个新,一个旧;一个像是升级了的堡垒,一个像是坚守阵地的老据点。这邻近区域的相似称谓,细细品味起来,还真是充满了学生们的幽默感和地域认同感。
从“炮楼”到“新城堡”,名字的变化,其实也悄悄记录着大学城周边的变迁。“炮楼”代表着那种原始的、充满江湖气息的市井生态,它或许杂乱,但却充满了生命力和人情味。而“新城堡”则显得更规整,更商业化,承载着学生们对于更好生活品质的一点小向往。这两个地方,共同构成了学生们校外生活的两张面孔,一个实惠,一个稍微讲究点情调,满足了不同场合、不同心情下的需求。
有时候我就在想,地图上是找不到“炮楼”和“新城堡”这两个地名的。它们只存在于每一个在这里生活过的学生的记忆里,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密码。等他们毕业后各奔东西,再提起“炮楼”时,脸上一定会浮现出会心的微笑,那里藏着的,是他们再也回不去的、用麻辣烫和欢声笑语堆砌起来的青春。这种民间的智慧,这种自发形成的地理标签,比任何官方的路牌都显得更鲜活,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