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河水会92场与95场的区别,两场活动差异对比
说起蛟河水会,在当地可是件热闹事儿。每年这个时候,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会聚到一块儿,那场面比过年还热闹。今年我特意把92场和95场都看了个遍,发现这两场活动还真不太一样。
节目编排各有侧重
先说92场吧,这场更偏向传统。开场就是八位老艺人抬着龙王轿子,踩着鼓点绕场叁周,那股庄重劲儿,让人不自觉就挺直了腰板。特别是请龙王的环节,整整十五分钟,一步不能错,一句不能少,看得人都屏住了呼吸。
等到95场,画风突然就活泼起来了。还是那些传统节目,可编排上花了不少心思。比如舞龙的小伙子们,不光要舞,还得在空隙里翻跟头、迭罗汉。旁边的大爷直拍大腿:“这龙活啦!”确实,这场更适合年轻人看,既有老传统,又有新看头。
要说这两场活动差异在哪,我觉得就像老茶对新酒,都是好东西,就看您好哪一口了。
参与方式大不同
92场的规矩要多些。想跟着队伍走,得先在水会老会长那儿登个记,还得换上统一的蓝布褂子。我试了试,那褂子厚实着呢,穿身上顿时觉得肩上沉甸甸的。
到了95场,门槛就低多了。随到随参与,工作人员给你系个红绸带就行。看着满场飘动的红绸带,那份热闹劲儿确实更足。不过要我说,92场那种规规矩矩的参与,反倒让人对传统多了几分敬畏。
对了,两场水会还有个挺大的区别——吃的也不一样。92场结束后,每人能领到两个糖饼,据说是老辈传下来的规矩,寓意甜甜蜜蜜。95场改成了自助餐形式,虽然花样多了,可总觉得少了点啥。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琢磨这两场活动的差异。邻居老王说得在理:“92场是给老蛟河人看的,95场是给新蛟河人准备的。”这话不假,现在生活节奏快了,能静下心来看完一场完整传统仪式的人确实少了。可要是没有92场那样的坚守,很多老规矩可能就慢慢丢掉了。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没有95场这样的创新,年轻人离水会可能就更远了。这事儿还真难两全。好在现在两场都保留着,爱传统的看92场,图热闹的看95场,各取所需,倒也是个不错的法子。
那天在现场,碰到个从省城回来的年轻人。他说小时候最烦这些“老古董”,现在年纪大了,反而能品出其中的味道了。这话让我想了很久,也许传统的生命力,就在于总有人愿意停下来,听听老祖宗留下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