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小巷子里150的爱情,窄巷百元情感故事
转角遇到五平米
深圳白石洲的巷子比想象中更窄。晾衣杆横跨两侧旧楼,挂着工装裤和碎花裙,水珠啪嗒落在青苔上。我攥着被汗水浸湿的150元纸币,在一家肠粉店拐角找到了招牌——淡粉色灯箱写着“情侣摄影”,字迹被雨水晕开半边。
店主是个扎马尾的姑娘,正踮脚调整橱窗照片。“租棚半小时150,自己拍。”她指指身后。那其实是个楼梯间改的影棚,刚够摆张绒布沙发,墙上贴着梵高《星空》的仿制画,边缘已经卷曲。我愣神的工夫,有个穿白衬衫的男孩跑进来,往姑娘手里塞了袋还冒着热气的糯米鸡。
后来常来才知,男孩在科技园上班,姑娘原先是服装设计师。两人用积蓄租下这间月租6000的巷子店面,白天做生意,晚上卷铺盖睡阁楼。有次撞见他们在拍婚纱照,新娘的头纱别着蓝色小风扇,新郎单膝跪地时,西裤膝盖处露出磨白的痕迹。
“其实这样更好,”姑娘给我看相机里的成片,“比影楼那些假背景真实多了。”照片里晾衣绳入镜了,不远处肠粉店的蒸汽模糊了夕阳,而两人笑得眼睛弯成桥。那些售价150元的写真套餐,记录着太多类似瞬间——刚毕业的情侣举着第一份劳动合同合影,中年夫妻重拍结婚照时鬓角已染霜。
某个暴雨夜,巷子积水漫过门槛。我送防潮剂过去时,看见他们用防水布盖住设备,自己蹲在阁楼吃泡面。“后悔吗?”我问。姑娘掰开一次性筷子:“在颁叠顿开工作室?那得接多少单才够本。”窗外的霓虹灯透过雨幕映在墙上,那幅《星空》仿佛真的流动起来。
最近经过巷口,发现他们扩租了隔壁空屋。新郎正粉刷新墙,说是要弄个简易化妆间。旧灯箱没扔,靠在墙角,淡粉色在烈日下褪成月白。有对年轻情侣在咨询孕期写真,姑娘摸着微微隆起的小腹笑:“等宝宝出生,还来这拍全家福。”
离开时买了份肠粉,老板多加了勺辣酱。转身看见摄影棚的玻璃门映出巷口木棉树,绯红花瓣正落在取景框里。这个售价150元的梦想,或许比想象中更坚韧——它不需要华丽舞台,在飘着油烟味的窄巷里,照样能长出怦然心动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