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车站附近的小巷风貌
那个总被忽略的转角
每次从白山火车站出来,人们总是行色匆匆,要么直奔站前广场的公交站,要么钻进等候的出租车里。几乎没人会多看一眼车站正对面,那条夹在两栋旧楼之间的小巷子。它太不起眼了,灰扑扑的入口,像是城市匆忙画下的一道铅笔痕,随时会被橡皮擦去。可那天,我鬼使神差地停下了脚步,决定走进去看看。
一脚踏进去,感觉瞬间就变了。身后火车的汽笛声和人群的嘈杂,像是被一道无形的墙挡住了,音量骤然调低。巷子不宽,并排走两个人都有些勉强,头顶是各家各户伸出来的晾衣竿,挂着些半干的衣衫,在微风里轻轻晃着。阳光被切割成细长的光带,斜斜地打在长了青苔的墙根上。这白山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俨然是另一个自成一体的小世界。
没走几步,就闻到了一股熟悉的、带着点焦香的味儿。一家卖烧饼的小铺子正冒着热气,老师傅用擀面杖有节奏地敲着案板,啪嗒啪嗒。他看见我,也不吆喝,只是笑着点了下头,仿佛我是这里的常客。这种不刻意的亲切,让人心里一暖。我买了一个刚出炉的烧饼,咬一口,外皮酥脆,里面软和,是那种最实在的满足感。
再往里走,生活的痕迹就更浓了。杂货店的老板坐在小马扎上修理一个旧收音机,眉头微蹙,十分投入。几个老人围坐在一个小石桌旁下象棋,半晌才慢悠悠地挪动一下棋子,旁边观战的比下棋的还着急。这车站附近的小巷风貌,朴实得就像老家的旧棉袄,不漂亮,却贴着肌肤,让人安心。
我忽然想,这巷子存在多久了?它大概比身后的火车站还要年长吧。它见证过多少代人的出生、长大和离开?那些斑驳的墙壁,剥落的墙皮下露出不同年代的砖石,像是一本被翻旧了的书,书页里藏着数不清的故事。火车站的喧嚣代表着流动和远方,而这里,却固执地守护着一种近乎停滞的、缓慢的时光。
一个穿着校服的孩子,背着大大的书包,蹦跳着从一扇老旧的木门里出来,可能是刚放学回家。他熟练地绕过地上的小水洼,和修自行车的大爷打了声招呼。他的童年,他的记忆,将与这条巷子紧密地绑在一起。很多年后,当他身处某个繁华都市的写字楼里,或许会忽然想起这个下午,想起烧饼的香味,想起巷子里独有的、潮湿而温暖的气息。
在巷子的尽头,我转过身往回看。夕阳的光线正好,把整个巷子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色。炊烟袅袅升起,饭菜的香味从不同的窗户里飘散出来。我慢慢地往外走,身后的宁静与眼前的喧嚣再次形成鲜明的对比。回到车站广场,人流依旧,车流不息,仿佛我只是离开了几分钟。但我知道,刚刚在那条不起眼的白山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里,我像是短暂地路过了许多人的一生,也触碰到了这座城市最真实、最柔软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