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溪学生品茶上课,校园茶艺课堂实践
推开贵溪市实验中学茶艺教室的木门,一股清雅的茶香扑面而来。十几个系着靛蓝围裙的学生正围着长条茶案忙碌,有人专注地温杯烫盏,有人小心地将热水注入盖碗。初二(5)班的李雨桐捏着茶则,手腕轻抖,金黄色的凤凰单丛茶叶顺着弧度滑进白瓷壶,像极了秋天飘落的银杏叶。
“从前总觉得喝茶是爷爷奶奶的事,”她边说边将闻香杯凑到同学鼻尖,“现在才发现,这片小叶子装着整个春天。”坐在对面的男生深吸一口气,眼睛突然亮起来:“真的有蜜兰香味!”这样的场景每周都在校园里上演。自从去年九月茶艺课成为必修课,不少学生从手机游戏转向茶道,连最坐不住的男生都能安静地完成整套冲泡流程。
当茶香漫进教室
这门课最初引发过争议。有家长在班级群里直言:“中考又不考泡茶,不如多上两节数学课。”但校长展示的一组数据改变了大家的看法:参与茶艺班的学生,专注度提升35%,同学冲突减少八成。更让人惊喜的是,历史老师发现讲到茶马古道时,学生们能联想到茶叶发酵工艺的变化。
茶艺课王老师泡着叁年陈的白牡丹,说起班里那个总爱低着头的女孩。女孩因口吃不敢发言,却在茶艺展示中凭借行云流水的动作赢得掌声。当她将澄澈的茶汤分入品杯,那些曾经嘲笑她的同学都愣住了——原来沉默的人心里藏着星辰大海。
劳动课上,孩子们带着炒茶锅走进校园后山的茶园。清明前的茶芽沾着露水,学生们小心地一芽一芽采摘,手上沾满茶青的清香。炒青环节最考验耐心,必须徒手在80℃的锅里反复抖炒。“烫!”第一个碰锅底的男生缩回手,但看着同学们期待的眼神,又咬牙继续。当翠绿的茶叶在掌心蜷曲成形,所有人都围过来闻那缕带着烟火气的茶香。
茶汤里的成长滋味
茶席成了特殊的社交舞台。初叁的张明远每次冲泡普洱都会多准备几个杯子,邀请巡查的老师驻足片刻。这个曾经见到老师就躲的男孩,现在能从容地介绍不同年份熟普的区别。他母亲打来电话说,孩子现在会在家人生日时准备茶席,还会用零花钱买茶具送给爷爷。
教学楼顶的露天茶室总在放学后飘着茶香。几个学生用零花钱凑了套旅行茶具,在这里写作业、聊梦想。他们说比起奶茶,清茶回甘更持久,像极了奋斗的滋味。有个女孩总爱望着茶海上升腾的雾气发呆,后来大家在作文里读到,那是她在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茶烟向上的样子,很像妈妈蒸馒头时的炊烟”。
校园文化节上,茶艺社的展位被围得水泄不通。学生们设计出“青柠乌龙特调”“桂花红茶冻”等创意茶饮,连外教都举着纸杯反复续杯。生物小组则展示着茶叶萃取实验,滴管里的茶多酚溶液在阳光下泛着琥珀光。这些年轻的身影在茶香中慢慢沉淀,就像经受揉捻烘炒的茶叶,终将释放出生命的芬芳。
暮色渐浓,茶艺教室的灯还亮着。几个孩子正在准备明天的无我茶会,茶具碰撞声和轻声讨论交织成独特的乐章。窗外,晚开的桂花簌簌落在石阶上,与室内的茶香缠绕着升向夜空。或许教育的真谛就藏在这杯茶里——不是为了把每个人都变成茶道大师,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