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平那里有站小巷的,乐平那条有站小街的
说实话,第一次听到“乐平那里有站小巷的”这个说法,我愣了半天。这听起来像半句话,又像个接头暗号。站小巷?是站着等车的巷子,还是巷子里有个老站台?这种模糊劲儿,反而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我决定去乐平老街那边转转。老街这一片,算是城里年纪比较大的区域了,路不宽,房子也矮。阳光斜斜地照过来,能把人影拉得老长。我边走边琢磨,这所谓的“站小巷”,到底会藏在哪个角落呢?
巷口的老陈
拐过街角,我看见一位大爷正坐在自家门口的竹椅上,慢悠悠地喝着茶。我上前打了个招呼,试探着问:“大爷,跟您打听个地儿,咱乐平这里,是不是有条站小巷的?”
大爷一听,眼睛眯了起来,笑着指了指身后:“你找对地方喽,就这儿。不过我们老住户,更习惯叫它‘站巷’。”他抿了口茶,像是打开了话匣子,“为啥叫这名儿?嘿,早了!往前数几十年,这儿真有个长途车的招呼站。去下面乡镇的人,都在这儿等车。那时候啊,天不亮巷子就热闹起来了,说话的,搬行李的,汽车的喇叭声……我这半辈子,都是在这巷子口看人来人往过来的。”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如今的巷子安静得很,只有几辆电动车停着,几个老人坐在树荫下闲聊。若不是他提起,谁能想到这条普普通通的小巷,还有过那么一段车马喧嚣的日子。
巷名里的老时光
告别了老陈,我独自走进巷子。路面是旧式的青石板,缝隙里长着点点青苔。两旁的墙壁斑斑驳驳,有些地方还残留着模糊的红色标语字迹,透着一股子岁月感。
一户人家的院门虚掩着,能瞥见里面晾着的衣服,和几盆绿油油的盆栽。我放慢脚步,脑子里忍不住想象起来:几十年前的早晨,是不是就在我这个位置,挤满了急着赶路的人?他们提着行李,揣着干粮,脸上是期盼还是离别的不舍?那个消失的站台,它具体在哪儿呢?是现在那家小卖部的位置,还是那片空荡荡的墙角?
这么一想,这条静悄悄的巷子,好像一下子活了过来。我甚至觉得耳边隐约响起了那个年代的嘈杂人声。这“乐平那条有站小街的”,不只是一个地名,它更像一个时间的容器,把一代人的奔波和记忆,都封存在了这里。
巷子不长,我没多久就走到了头。尽头连接着一条崭新的柏油马路,车流不息,声音嘈杂。我站在巷口,一只脚在旧石板,一只脚快踩到新马路,这种感觉很特别。身后是安静的、渐渐被遗忘的过去,眼前是热闹的、飞速向前的现在。
城市总要发展,老站台完成了它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知道“乐平那里有站小巷的”这个说法由来的人,恐怕也越来越少了。或许再过些年,这个名字就只存在于老陈这样的老人记忆里,或者某本泛黄的地方志上了。
但我觉得,这样的地方还是挺有意思的。它就像城市这本书里的一个注脚,不那么起眼,但你读懂了它,就能多明白一点这座城市的脾气和它走过的路。下次你若路过乐平,不妨也去那条巷子走走。安安静静地走一趟,说不定,你也能听见一点从时光那头传来的、模模糊糊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