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女子学院后街喝茶,校园后巷品茶时光
那盏熟悉的暖黄色灯光
傍晚五点半,淮北女子学院的下课铃声刚落,我就顺着人流往后街走去。这条窄巷子夹在两排老居民楼中间,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要说这条街最吸引人的,还得是那家没有招牌的茶馆——老板娘总在傍晚时分点亮门口那盏暖黄色的灯,光晕温柔地罩住叁四张原木小桌,像在等着什么人来。
推开门,风铃叮当作响。老板娘正踮着脚往柜顶上那盆绿萝浇水,回头见是我,眼角笑出细细的纹路:“还是茉莉花茶?”我点点头,在靠窗的老位置坐下。这个座位能看见整条后街——穿校服的女生们叁五成群,手里捧着奶茶,笑声像撒了一地的银铃。而茶馆里却是另一番光景,安静得能听见水烧开的咕嘟声。
玻璃杯端上来,茶叶在热水中缓缓舒展,像一场慢放的舞蹈。我捧着温热的杯子,忽然想起大叁那年第一次走进这里的情景。那时为了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每天焦头烂额,偶然发现这个能让人喘口气的地方。记得有次复习到崩溃,老板娘什么也没说,默默在我茶里多放了几朵干茉莉。那个瞬间突然明白,原来治愈不需要太多言语。
斜对角坐着个戴眼镜的女生,面前摊着厚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她啜一口茶,眉头微微蹙着,笔尖在笔记本上沙沙游走。这模样让我想起学姐说过的话——她毕业后去了上海,最怀念的就是在这条后街喝茶的午后。“那时候觉得未来好远,”她在信里写,“现在才发现,那些安静喝茶的时光,反倒成了最踏实的力量。”
窗外飘来烤红薯的香味,混着茶馆里淡淡的茶香,竟一点不违和。这条后街就是这样,卖麻辣烫的、修自行车的、裁缝铺子,还有我们这家茶馆,各自散发着不同的生活气息,却又奇妙地融在一起。两个大一的女生坐在邻桌,小声讨论着周末要去哪里玩,清脆的笑声里满是刚入大学的鲜活。
天色渐渐暗了,那盏暖黄色的灯越发显得温暖。茶杯见底,我又添了热水——老板娘总是这么说,好茶不怕续杯,就像好的时光值得慢慢回味。其实在淮北女子学院后街喝茶这件事,早就不只是解渴那么简单了。它成了某种仪式,让忙碌的日子有个停顿,让纷乱的思绪慢慢沉淀。
老板娘开始擦拭茶具,动作轻缓得像在对待什么珍贵的东西。玻璃柜里装着不同品种的茶叶,每只罐子上都贴着她手写的小标签。她说这些茶叶大多来自附近的茶园,没什么名贵品种,但贵在新鲜实在。就像这条后街,不像前门大街那样光鲜亮丽,却藏着最真实的生活滋味。
起身结账时,风铃又响了。回头看,那盏灯还亮着,暖光洒在空了的座位上,仿佛在等待下一个推门而入的人。走在回宿舍的青石板路上,嘴里还留着茉莉花的余香。这条后街的茶馆啊,它见证了多少人的青春,又安抚过多少颗迷茫的心?这个问题,大概要留给往后那些同样会来这里寻求片刻安宁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