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州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大学城附近俗称炮楼
盘州大学城西门外,沿着小吃街往南走个两百米,能看到几栋挺特别的楼。说它们特别吧,其实外观普普通通,就是常见的六七层居民楼,外墙贴着半新不旧的白色瓷砖。可你要是问问在这片读书的学生,几乎没人不知道这几栋楼有个响当当的名号——炮楼。
第一次听人指着那边说“走,去炮楼吃饭”的时候,我还愣了一下。这名字听着有点江湖气,又带着几分戏谑,和大学校园那种书卷气实在不太搭调。后来在这片待久了才明白,原来这称呼在学生中间早就叫开了,压根没人去追究最开始是谁起的头。
“炮楼”这名怎么来的
说实话,要真刨根问底“炮楼”这个叫法的来历,恐怕连在这儿住了叁四年的老生也说不清楚。有人猜是因为楼造型方正,窗户密集,远看像个碉堡;也有人开玩笑说,是因为里面小旅馆多,成了小情侣约会的“炮兵阵地”。不过这些说法都当不得真,学生们也就是随口一说。
我倒是觉得,这个称呼能流传开来,主要是它好记又形象。大学城周边地方那么大,要说“去西门往南第二栋楼”,谁记得住啊?可一说“炮楼”,大家立刻心领神会。这名字就像给这个地方贴了个标签,一下子就在学生们的认知地图上扎了根。
这几栋被叫做炮楼的建筑,其实功能挺杂的。一楼全是商铺,奶茶店、麻辣烫、打印社、网吧,学生日常需要的这儿基本都能找到。二楼往上就热闹了,有小旅馆,有日租房,还有各种考研自习室和培训班。白天看着挺正常,到了晚上,尤其是周末,那才叫人来人往。
学生们的“万能据点”
记得有次和几个同学约着复习期末考,图书馆没位置了,教学楼又太闷,有人就提议:“要不去炮楼那边找个自习室?”到了才发现,原来这边藏着这么多考研党。楼道里安安静静的,每个房间门口都挂着不同机构的牌子,推开任何一扇门,都能看到埋头苦读的学生。
这种氛围挺奇妙的——明明楼下的网吧还在喧闹,隔壁房间可能住着来探望孩子的家长,但这一方小天地里,大家都心照不宣地保持着学习的专注。有个在这儿复习了半年的学长说,他特别喜欢炮楼这边的环境:“比图书馆自由,饿了随时能下楼买吃的,累了还能去天台透透气。”
除了学习,这儿也是学生们解决“住宿难题”的地方。朋友来玩宿舍住不下?家里人来探望?很多学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炮楼找个钟点房”。虽说条件一般般,但胜在便宜又方便,走两步就回学校了。
不过要说炮楼最有人间烟火气的时候,还得是晚上九十点钟。这时候下课的学生、刚打完球的、从图书馆出来的,都涌到这边来找吃的。烤串摊子支起来了,奶茶店排起队,每家小店都坐得满满当当。你能听到各种话题——谁和谁谈恋爱了,哪个老师划重点了,明天要不要翘课……这些零零碎碎的对话,拼凑出的就是最真实的大学生活。
住在炮楼附近的居民对这名号也见怪不怪了。有次我在楼下买煎饼果子,老板娘一边摊饼一边和熟人聊天:“你家娃不是考上大学了吗?以后来这边,就说炮楼这边找房子,都知道!”你看,连本地人都默认了这个称呼。
其实想想,每个大学周边好像都有这么个地方——它不正式,甚至有点杂乱,但偏偏成了学生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能不像主教学楼那么气派,不如图书馆那么庄严,但它真实、方便,充满了生活气息。
现在偶尔路过炮楼,还能看到刚入学的新生拿着手机导航,一脸迷茫地找地方。而老生们则会很自然地指路:“就前面那几栋白楼,对,就是炮楼。”这个称呼,已经成了盘州大学城学生们心照不宣的暗号,成了这段青春记忆里一个特别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