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邳州茗茶评选活动工作坊
这两天路过银杏大道,发现不少老街坊手里都捧着茶杯往文化站走。一打听才知道,邳州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正热闹着呢!说起这个工作室啊,其实就是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品茶擂台。
记得去年这时候,巷子口的王大爷还抱怨现在年轻人都不懂喝茶。他拎着那把包了浆的紫砂壶直摇头:"明前雨前分不清,龙井毛峰说不明,可惜了老祖宗传下来的茶香啊。" 这话听着让人怪不是滋味的。可今年再看,文化站里二十出头的小年轻倒成了主力军,举着闻香杯有模有样地观色闻香,倒真让人眼前一亮。
茶香里的新气象
邳州茗茶评选活动工作坊的刘师傅告诉我,他们现在每周叁下午固定开课。不像以前正襟危坐的茶艺表演,而是让大家带着自家茶叶来"打擂台"。上个月还有个趣事:李婶非说自家炒的青梅茶最好,结果被赵叔带来的山野茶比了下去。两人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反倒凑在一块儿研究起制茶手法来了。
要说最让我感动的,是见到年轻人开始静下心来学茶。95后的小张在新区开了家奶茶店,现在特意跑来学传统茶艺。她边烫茶杯边说:"原来总觉得老派,真接触了才发现,茶叶在盖碗里舒展的样子,比任何奶茶配料都动人。" 这话让工作室的李老师听见了,笑得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其实细细想来,这哪是在评选茶叶啊。每片茶叶背后都连着块土地,每道工艺都藏着代代相传的手艺。评委老陈有句话说得在理:"我们评的不是茶,是这份舍不得断的根。"
现在走在街上,常能听见邻居们讨论"你这茶焙火过了""我那茶树今年春发的芽嫩"。茶香飘过的巷子里,多了不少端着茶杯慢慢品的年轻人。这种变化悄无声息,却像春雨润物,让整座城都透着温润的气息。
工作室墙上的日历又翻过一页,新一批参赛茶叶已经摆上长桌。窗外银杏叶正绿得发亮,仿佛也在等待今秋的茶香。或许要不了多久,这片土地上的茶故事,又会添上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