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兵山大学城有学生出来做吗,附近学生接活
这几天路过调兵山大学城周边的小吃街,发现不少店铺门口都贴着招聘兼职的告示。这让我想起前两天朋友突然问:“你说现在调兵山大学城有学生出来做吗?我店里缺个帮忙打包的,时薪能给到二十块呢。”
这话倒让我愣了下。要说以前大学生兼职,多半是家教、促销这类活儿。现在嘛,看看奶茶店穿梭的身影,外卖站点整理包裹的年轻人,答案其实挺明显的。只是大家可能更关心:这些学生都在做什么?为什么愿意出来接活?
校园周边的灵活机会
中午十二点的美食广场永远最热闹。穿着围裙的小王利落地摇晃着雪克杯,奶盖茶在他手里听话地分层。“课少的时候来顶班,一个月能挣出房租。”他擦把汗笑道,“比在宿舍打游戏强。”像他这样的学生在大学城周边很常见——奶茶店员、餐厅服务生、快递分拣,这些岗位对工作时间要求灵活,正好契合学生的碎片化课表。
往商业街深处走,还能发现些特别的机会。美术学院的小陈在文创店做手绘师,帮客人画卡通头像;外语系的几个女生组了个翻译小组,接些简单的文档翻译。这些活儿听起来是不是比端盘子轻松些?其实都一样,都是靠自己的本事挣钱。
现在很多商家也学聪明了。排班表跟着课表走,考试周还能申请调休。这种默契让学生能兼顾学业,也让商家解决了高峰期人手不足的问题。
选择背后的现实考量
为什么选择出来接活?每个人的理由都不太一样。文科专业的小李说得实在:“专业实践机会少,不如先找点事做。至少能学着怎么和人打交道。”她最近在帮房产中介整理房源信息,虽然和专业无关,但让她对本地社区熟悉了不少。
更多学生把兼职看成独立的开始。大二男生小赵晚上在烧烤店串肉串,手指经常被竹签扎破。“虽然辛苦,但不用每次要钱都等家里转账了。”他翻着烤架上的鱿鱼,烟气缭绕中笑得挺满足。这种自己挣来的底气,确实比伸手要钱来得实在。
也有些同学在摸索更适合的路子。教育专业的在小区里组织作业辅导班,计算机系的帮小商家维护微信小程序。这些尝试虽然刚开始,却比单纯的体力劳动更接近他们未来的方向。
当然啦,不是所有兼职都顺心。遇到过押金不退的,说好时薪临时变卦的,排班和考试冲突的...这些坑踩过才知道要留个心眼。现在学生们也学精了,都会互相推荐靠谱的店家,有些还自发建了兼职信息群。
傍晚时分,大学城渐渐热闹起来。图书馆亮起灯,商业街的霓虹也次第闪烁。那些穿梭在灯火之间的年轻身影,正在用不同的方式书写自己的故事。或许就像奶茶店小王说的:“挣钱多少倒是其次,关键是得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这句话,大概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