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车站旁的小巷

发布时间:2025-11-03 03:33:20 来源:原创内容

拐进那条熟悉的巷口

南方的雨总是来得猝不及防。我刚从南康火车站出来,豆大的雨点就啪嗒啪嗒砸在广场的地砖上。人群哗地散开,我跟着几个拖着行李的本地人,小跑着拐进了车站对面那条窄窄的巷子。屋檐伸出来一截,恰好成了天然的雨棚。站在这儿,身后是火车站广播里模糊的女声,眼前,是另一番光景。

巷子不宽,并排走叁个人大概就有些挤了。地面是那种老式的水泥地,被岁月磨得有些发亮,雨水一浸,泛着深灰色的光。两旁的房子都有些年头了,墙壁上爬着斑驳的水渍,像一幅抽象的地图。电线在头顶纵横交错,织成一张复杂的网,几只麻雀缩在电线上,偶尔啾啾两声。

空气里的味道很复杂。先是闻到一股刚出炉的烤饼香,面食特有的焦甜味直往鼻子里钻;没走两步,又飘来卤菜的浓香,八角桂皮的气味沉甸甸的;再混着雨天泥土的腥气,还有老房子里淡淡的霉味。这些味道混在一起,说不清是什么具体的香气,但就是让人觉得,嗯,是这里了。

声音里的烟火人间

雨声小了些,巷子里的声音便清晰起来。旁边小卖部的老板娘正和买烟的老伯唠家常,说的是本地土话,语速快得像炒豆子,我听不太懂,但那个调调,软软糯糯的,听着很舒服。再往前,一家五金店里传来滋滋的电钻声,夹杂着老板中气十足的哼唱。还有个阿婆坐在自家门口的小竹椅上,慢悠悠地择着青菜,菜叶子扔进盆里,发出轻微的“噗噗”声。

我站在一个卖糯米饭的小摊前,看着摊主阿姨麻利地包着饭团。她问我:“要甜的还是咸的?”就这简单一句话,让我忽然觉得,自己不像个匆匆的过客了。在这里,时间好像被拉长了。火车站里那种催促人“快点,再快点”的节奏,一进这南康火车站对面的巷子,就失效了。人们按照自己的步调生活着,不紧不慢。

我看见一个男人,趿拉着拖鞋,端着一个大大的搪瓷杯,站在理发店门口和里面的师傅大声聊天,说的好像是昨天麻将桌上的趣事。理发师傅手里的推子没停,呵呵地笑着。这种松弛感,是你在站前广场那些行色匆匆的脸上看不到的。

新旧交织的印记

往里走,发现这车站旁的小巷也在悄悄变着样子。几家老店的旁边,开起了装潢时髦的奶茶店,亮闪闪的招牌和旁边褪了色的旧招牌挨在一起,倒也不觉得突兀。一个穿着快递服的小哥,骑着电动车,灵活地在狭窄的通道里穿行,车后座的包裹堆得老高。他大声喊着“让一让嘞!”,声音洪亮,巷子里的人似乎都习惯了,自然地侧身让出一条路。

老式民居的窗户上,不少都安装了崭新的空调外机。二楼的阳台,一边挂着老人穿的深色衣裤,另一边却晾着年轻人喜欢的卫衣和牛仔裤。这种新与旧的交织,就那么自然地融合在日常生活里,没有半点勉强。它不像那些被保护起来的古镇,美则美矣,却少了活气。这条巷子是活生生的,它在呼吸,在生长。

雨彻底停了。阳光从云层缝隙里斜射下来,照在湿漉漉的巷道上,反射出细碎的金光。我买了一个热乎乎的芝麻烧饼,边走边吃。饼很香,外皮酥脆,里面是流心的红糖。透过这条南康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我好像触摸到了这座小城真实的体温,它不是站前广场那种宏大的叙事,而是藏在市井褶皱里的,细腻而绵长的生活本身。

走到巷子的另一头,回头望去,夕阳的余晖给那些老旧的屋顶镶上了一道金边。火车站传来的汽笛声,在这里听已经变得很遥远,很柔和了。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