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100米内附近的人,漯河百米近距离社交圈
这两天我手机里突然冒出个新鲜玩意儿——漯河100米内附近的人。刚开始我还纳闷呢,这功能能干啥使?随手点开一看,好家伙,原来小区门口早餐摊的老板就挂在上面,他家胡辣汤我可是天天喝。
以前总觉得隔着屏幕聊天的人远在天边,现在盯着手机屏幕忍不住琢磨:那个爱发猫咪照片的妹子,怕不就是隔壁楼每天遛布偶猫的姑娘?在广场教交谊舞的张老师居然也在列表里,上周还看他带着一群人在沙澧河边上练舞步呢。
百米内的缘分原来这么近
你说现在这科技邪门不?打开定位权限,刷刷几下,方圆百米的人和事就跟剥花生似的,噼里啪啦全蹦出来了。楼下理发店的托尼老师刚更新了动态,说店里新到了染发膏。对门初中生晒的数学作业跟我当年错的题一模一样,看得我直乐。
这不比那些虚头巴脑的社交软件实在?至少能确定手机那头是真实生活在周边的大活人。昨天刚看见小区业主群里有人在问谁家奥颈贵颈信号强,今天就在附近的人里刷到他吐槽路由器老掉线,这不巧了么?
以前总觉得城市越大人心越远,现在倒觉得,可能我们都活在了错误的距离里。明明门对门的邻居,却要跑到网上找陌生人倾诉。现在好了,漯河百米近距离社交圈把这种倒挂的关系又拧了回来。
上周末我在河堤散步,碰见个举着手机拍夕阳的大爷。他转头问我用啥滤镜好看,我俩就站在那儿聊了半小时。回家刷新动态,果然在附近的人里刷到了他刚发的照片——就是我们在河边看的那片晚霞。
这种体验挺奇妙的。就像有人把生活这本厚厚的书,突然翻到了你正在读的那一页,还用荧光笔标出了段落。你突然发现,原来自己不是独自在故事里徘徊。
当然也有人担心隐私问题。其实吧,这功能就跟在菜市场买菜一个理儿——你愿意露多少菜在篮子里,全看自己。有人把篮筐装得满满当当,有人就爱盖块布,留点儿神秘感。
我现在养成个新习惯:每天晚饭后遛弯时刷刷新面孔。倒不是非要认识谁,就是觉得挺有意思——原来每天和我擦肩而过的,有刚下班的白领,有带娃散步的宝妈,还有坚持夜跑的中年大叔。这些人在我的漯河百米近距离社交圈里,从模糊的影子变成了具体的存在。
昨天在楼下超市排队,前面大姐手机屏亮着,我一眼就认出是她昨天晒的油泼面照片。差点没忍住说“您这面揉得真筋道”,想想还是把话咽了回去。有些缘分,点到为止反而更有味道。
科技这东西吧,有时候挺冷冰冰的。但用在合适的地方,反而能把人情味加热。就像现在,我知道叁百米外那家烧烤摊老板的儿子考了全班第叁,也知道总在文化宫下棋的老爷子昨天赢了叁局。这些碎片拼在一起,突然让我对这个生活了多年的城市,有了不一样的温度。
或许我们都需要这样一个圈子——不用太大,百米足够;不用太深,点头之交。就像小时候住大院儿,谁家晚上吃饺子都门儿清。现在虽然住进了楼房,但透过手机屏幕,那种熟悉的感觉好像又慢慢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