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火车站300一次,赤峰站服务一次300
一个对于“标价”的街头见闻
那天傍晚,我路过赤峰火车站附近,准备找个地方吃点东西。人来人往,各种小旅馆和餐馆的霓虹灯早早地亮了起来,空气里混杂着食物的香气和旅途的疲惫。就在一个不太起眼的转角,我无意中瞥见墙上贴着一张小纸条,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写着“赤峰火车站300一次”。我心里咯噔一下,脚步不自觉地放慢了。
这张纸条太简单了,简单到让人浮想联翩。它没说是啥服务,也没留联系方式,就那么硬邦邦地杵在那里。是搬运服务?还是指路带路?我心里琢磨着,这年头,哪有这么含糊其辞的生意。正想着呢,旁边一家小吃店的老板,一位围着围裙的大姐,大概是看出了我的疑惑,一边擦着桌子一边搭话:“瞅那个呢?好些人问啦。”
我顺势在老板娘家的小桌前坐下,点了碗羊杂汤。热气腾腾的汤端上来,老板娘压低了点声音说:“就前几天,还有个外地来的大哥,看到那纸条,以为是帮忙搬运行李的,顺着上面留的电话打过去问。你猜怎么着?”她顿了顿,卖了个关子,“对方张口就说‘赤峰站服务一次300’,也是不清不楚的。那大哥心想,搬个行李这么贵?多问了两句,对方就不耐烦地挂了电话。”
我吹着碗里的热气,心里那点好奇更重了。这事儿听起来,怎么透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老板娘接着说:“后来我们这儿常跑车的司机师傅说,这估计是那种……你懂的,不太正经的行当。专门盯着的就是火车站这种地方,南来北往的,人生地不熟,容易上钩。”她摇摇头,“正经生意,哪有这么藏着掖着的,巴不得把服务项目写得清清楚楚呢。”
听完这番话,我再看向窗外那张小小的纸条,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价,更像是一个筛选器,一个试探。它用模糊性去寻找那些“有心人”,同时又把风险降到了最低。你甚至没法举报它,因为它上面根本没写具体内容,抓不到任何把柄。这种狡猾,让人背后有点发凉。
火车站是一个城市的窗口,南腔北调在这里交汇,希望和辛酸也在这里上演。像“赤峰站服务一次300”这种含糊的暗示,就像落在窗玻璃上的一粒灰尘,虽然不大,却格外扎眼。它利用的是信息的模糊地带,考验的是人心的浮动。我在想,那个打电话去问的大哥,除了觉得价格离谱,心里是不是也闪过那么一丝别的念头?这种诱惑,对独在异乡的人来说,有时候真的是一种考验。
那碗羊杂汤我喝得有点慢,店外行人依旧匆匆。那张写着“赤峰火车站300一次”的纸条,不知什么时候会被风雨打湿,或者被新的小广告覆盖。但它所代表的那个灰色的角落,那个游走在规则边缘的世界,或许并不会这么快消失。它提醒着我们,在旅途之中,除了要看管好自己的行李,或许,更要看管好自己那颗容易因陌生而好奇、因疲惫而松懈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