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新茶论坛,茶韵新城交流活动
玉门新茶论坛的展台前飘来阵阵茶香,几位头发花白的老师傅正专注地冲泡着今年的春茶。有个年轻人凑近闻了闻,突然眼睛一亮:“这茶香怎么带着点枣花香?”老师傅笑着揭开茶壶盖,露出壶底几颗饱满的红枣。在场的茶农们都笑了起来——这样简单又巧妙的搭配,正是去年在茶韵新城交流活动上学到的小窍门。
河西走廊的春天总是来得稍晚些。四月的风掠过戈壁滩上的骆驼刺,吹进玉门新城时,却意外地变得温柔起来。老茶农张建国蹲在自家茶园里,捏着刚抽芽的茶叶对邻居说:“咱们这儿的茶叶啊,就像玉门的姑娘,看起来朴素,可细细品起来,那股子清冽劲儿别处都没有。”他说的这个特点,后来成了玉门新茶在西北茶叶市场上的独特卖点。
茶香飘过祁连山
记得首届玉门新茶论坛举办时,会场设在老城区的文化馆。来自南方的茶商拿起本地茶叶,先是皱了皱眉头:“这么偏北的地方能种茶?”可等茶叶在热水中舒展开,那股带着戈壁苍茫与雪水清甜的特殊香气,竟让在场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一位浙江来的老茶人端着茶杯久久不语,最后轻轻说了句:“这茶里,有故事。”
确实,玉门的茶叶种植史不过二十年。起初谁都觉得在这么北的地方种茶是异想天开,直到农科院的专家发现,玉门独特的光照条件和祁连山雪水灌溉,反而让茶叶积累了更多氨基酸。如今走进玉门新城的任何一家茶馆,老板都会自豪地告诉你:“我们的茶叶,可是在祁连山雪水滋养下长大的。”
茶农们最爱聊的,是去年茶韵新城交流活动上的趣事。来自福建的制茶师傅尝了本地的茶叶后,连夜改良了烘焙工艺。他把南方的摇青技术和本地的晾晒方法结合起来,製出的茶叶既保留了玉门茶特有的清冽,又增添了醇厚滋味。这个配方现在还被当地茶农称为“南北合”。
这些变化可不是凭空来的。每周叁晚上,新城社区的活动室总是灯火通明。茶农、茶商、爱喝茶的居民聚在一起,茶杯里泡着各家新试制的茶样。有时为了火候多一分少一分,大家能争论到深夜。但就是这样的讨论,让玉门茶在保持本色的同时,越来越受市场欢迎。
茶杯里的新变化
上个月,张建国的女儿从省城回来了。这个九零后姑娘在茶韵新城交流活动上转了整整两天,然后做出了让父亲意想不到的决定——她要在电商平台开店,专门销售玉门新茶。“爸,您知道现在年轻人怎么喝茶吗?”她打开手机,给父亲看各种新式茶饮,“咱们的茶品质这么好,不该只待在传统的茶叶罐里。”
老张起初直摇头,觉得女儿在胡闹。可当他看到女儿把茶叶分装成小包样品,配上手绘的玉门风光茶签,短短一周就收到上百个订单时,终于露出了笑容。更让他吃惊的是,很多买家留言说,从来不知道西北还能产出这样特别的茶叶。
现在走进玉门新城的任意一条街道,都能感受到这种变化。传统茶馆旁边开着新式茶饮店,玻璃杯里飘着玉门茶叶配制的冷泡茶;老茶农学会了用手机直播采茶过程;连街边卖枣的大爷都会热情推荐:“买点枣回去配茶吧,去年论坛上学的新喝法,甜着呢!”
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正在让这座西北小城焕发新的活力。就像张建国常说的:“茶叶还是那些茶叶,可喝法多了,懂它的人多了,这茶就越喝越有味道了。”他家的茶园今年特意留出一块地,准备试种专门用于制作新式茶饮的品种——这个决定,是在上次论坛上和几个年轻茶商聊过后做出的。
夕阳西下,新城文化广场上飘起淡淡的茶香。几位老人像往常一样坐在石桌边喝茶,而隔壁的年轻人正忙着准备下周玉门新茶论坛的布展材料。桌上那壶茶在余晖中透着琥珀色的光,既传统又新鲜,就像这座正在悄悄变化的西北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