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私人工作室品茶,常州个人茶室品茶体验
要说咱们常州人现在喝茶可不止是去茶馆了,最近朋友圈里经常能看到"常州私人工作室品茶"这样的分享。前两天路过文化宫附近的老巷子,发现连居民楼里都藏着几家特别的小茶室,这可勾起我的好奇心了。
推开那扇不起眼的木门
记得第一次推开那扇嵌着磨砂玻璃的木门时,我还真有点拿不准。里面和普通住家差不多大,但布置得特别雅致。店主是个穿着棉麻衬衫的年轻人,正坐在茶海前烫杯子。见我进来也不急着招呼,就笑着指了指墙边的书架:“先随便看看,我这儿正好泡着老白茶,待会尝尝。”
这样随性的氛围让我立刻放松下来。看着他慢条斯理地温壶、投茶、醒茶,整个动作像在完成什么仪式。茶汤入口那股蜜香在嘴里化开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有人愿意专门来找这样的私人工作室——在这儿喝茶不用赶时间,店主会根据你的喜好调整冲泡方式,这点在普通茶馆可真难实现。
后来聊开了才知道,店主以前是做设计的,去年才把自家客厅改成了茶空间。他说现在常州这样的小型茶室越来越多了,光是运河五号创意园区附近就有五六家。每家风格都不一样,有的主打武夷岩茶,有的专注普洱,还有的会把茶和花艺、香道结合起来。
在茶香中找到自己的节奏
我最喜欢的是清潭那边的一家工作室,主人是位退休的语文老师。她那儿总放着轻柔的古琴曲,书架上除了茶经还有不少散文集。有回去的时候正赶上雨季,坐在窗边看着雨丝顺着瓦檐滴落,手里捧着刚出汤的凤凰单丛,那种惬意简直没法形容。
老师泡茶时喜欢讲些茶的故事,比如怎么从茶叶的形态判断产地,怎么从茶汤颜色看出采摘时节。她说现在来体验常州个人茶室品茶的年轻人特别多,有些上班族下班后过来,就为在茶香里卸下一身疲惫。有个在软件园做程序员的常客,最近还跟着她学起了茶道,说泡茶时那种专注能让他从代码世界里抽离出来。
这些私人工作室通常要提前预约,每次就接待两叁拨客人。虽然空间不大,但胜在清净。我见过有设计师带着草图本来这边找灵感,也遇到过闺蜜们围坐在一起轻声聊天,还有个大哥每周固定时间来,就为安安静静地喝完叁泡茶。
现在周末要是得闲,我常会找个没去过的茶室坐坐。青果巷有家工作室把天井改成了小庭院,种了竹子和芭蕉;西瀛里那边有家可以体验宋代点茶,要自己动手研磨茶粉。这些藏在城市角落的茶空间,倒成了现代人的生活驿站。
要说在常州个人茶室品茶和普通茶馆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这份随心所欲的自在。你可以专程来品鉴某款稀缺茶叶,也可以单纯想来坐坐。上次在红梅公园附近的工作室,还遇见位带着自家茶具来的老先生,他说在这喝惯了,现在去别处反而不适应。
茶凉了再续上,人来了又离开,这些散布在常州大街小巷的茶空间,正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为这座城市保留着一方安静角落。也许下次路过某条寻常巷陌时,你也该鼓起勇气推开那扇半掩的门,说不定就能遇见一杯正好等待你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