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那里有站小巷的,吴川有站小巷位置
吴川那里有站小巷的
前阵子听老同学提起吴川的站小巷,我第一反应是愣了下——这地方在哪儿呢?说实话,我在吴川生活了这么多年,"站小巷"这名字听着既熟悉又陌生。后来在茶楼碰到邻居陈伯,他端着茶杯慢悠悠地说:"后生仔,找站小巷啊?不就是老邮电局旁边那条石板路嘛!"
这话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当地人平时都管那儿叫"老邮局巷",怪不得听到"站小巷"会蒙圈。要说这条巷子啊,藏在解放路和人民路的交界处,不仔细找还真容易错过。巷口那家开了叁十年的云吞面店,招牌都被雨水冲刷得发白了,可每天清早还是排着长队。
巷子不宽,两个人并排走都嫌挤。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下雨天要格外小心脚下。最有意思的是巷子两边的骑楼,外墙的彩绘虽然褪色了,但还能看出当年的精致。二楼那些雕花铁栏杆,偶尔还能看见老太太晾晒的鱼干随风摇晃。
吴川有站小巷位置
说到具体位置,我建议你从文化宫正门出发往西走。穿过两个红绿灯,留意右边那棵巨大的榕树——对,就是树根把围墙都撑裂了的那棵。榕树后面那个不太起眼的巷口,就是我们要找的地方。
记得上个月带外地朋友去,他站在巷口直嘀咕:"这地方导航上显示的是'站前横巷'啊。"我笑着解释,这片的老住户都还保持着老叫法。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确实是客运站的员工宿舍区,久而久之就成了"站小巷"。现在客运站早就搬走了,可这名字就像墙上的青苔,牢牢长在了老街坊的嘴上。
往巷子深处走,你会发现这儿像个微型社区。修鞋的张师傅摊子支在拐角,收音机永远在放粤剧;对面杂货店的猫总在货架上打盹;傍晚时分,谁家炒菜的香味飘出来,整条巷子都闻得到。最让我惊讶的是,巷尾居然还保留着个老式公用自来水站,虽然早就没人用了,但那个生锈的水龙头还在那儿站着岗。
其实要说这条巷子有什么特别,倒也不是什么景点。但它就是有种魔力,能让人的脚步不自觉地慢下来。上次碰见住在巷子里的李老师,她正坐在门槛上择豆角:"我们这儿啊,冬天太阳从东头照进来,夏天凉风从西头穿过去,住着特别舒服。"
现在城市发展快,好多老街道都拆了重建。但站小巷还倔强地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就像个不愿意换新衣服的老人家。偶尔能看到游客举着相机来拍照,住在巷口的王婶总会热情地指路:"往里去,第叁家的墙头爬着炮仗花,开起来金灿灿的,拍出来最好看!"
要说在这条巷子里最打动我的,是去年冬至那天的见闻。那天特别冷,可整条巷子都飘着煮汤圆的香气。住在5号的陈姨挨家挨户送她自制的花生馅,7号的林叔则把做多的萝卜糕分给邻居。这种暖洋洋的邻里情,在现代小区里已经很少能感受到了。
有时候周末闲着,我会特意绕到站小巷走一走。不为别的,就喜欢看老人们坐在自家门口聊天的样子,喜欢听自行车铃铛在巷子里清脆的响声。这条不起眼的小巷,仿佛把时光留住了那么一点点,让匆忙的日子有个可以喘口气的角落。
如果你哪天来吴川,不妨也去找找这条巷子。不用特意规划路线,就当是散步时的意外发现。说不定能碰上卖糖水的叁轮车,或者听见哪家传来练习二胡的声音。这些细碎的生活片段,或许比任何景点都更能让你理解这座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