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学生高价通话服务事件

发布时间:2025-11-04 00:16:40 来源:原创内容

这事说起来真让人揪心。前几天在菜市场听见几个家长在议论,说现在孩子玩手机都玩出花儿来了。有个妈妈拍着大腿说:“你晓得吧?巴中那边有个初中生,居然花了800块钱打了仨小时电话!”旁边卖菜的大婶差点把秤盘掉地上:“啥子电话这么金贵?跟我半个月菜钱差不多咯!”

我后来特意打听了下,原来不是普通通话。那孩子是在某个语音平台找了个“陪聊服务”,对方自称是名校大学生,能辅导功课还能陪着解闷。孩子一开始就觉得有人陪着写作业挺新鲜,谁知聊着聊着就上头了,叁小时眨眼就过去了,直到手机欠费停机才傻眼。

这事儿传到学校后,班主任老王急得直搓手。他在班会上没直接点名,只是叹着气说:“现在有些服务啊,说是学习辅导,实际上就是变着法子赚孩子的零花钱。”底下有学生偷偷嘀咕:“那总不能天天对着课本发呆吧?”

藏在屏幕后的生意经

我找了个懂行的朋友问了问,现在这类语音陪聊平台还挺多。有些打着“学业辅导”的旗号,实际上就是找人陪聊天,按分钟收费,贵的要命。你说这些商家也真会琢磨,知道现在孩子零花钱多,又寂寞,就这么把生意做到未成年人身上了。

那孩子的妈妈后来找到平台理论,人家客服倒是客气得很,说这是自愿消费。可问题是一个初中生,哪分得清什么是正常社交什么是消费陷阱?这孩子后来在日记里写:“就是觉得有人愿意听我说话,时间过得特别快。”

想想我们小时候,哪有什么学生高价通话服务事件这种说法。放学后要么蹲在操场弹玻璃球,要么凑在同学家看动画片。现在倒好,孩子们都窝在房间里对着手机说话。隔壁教了叁十年书的李老师说,这年头学生出手阔绰得很,但真心朋友反倒没几个。

这事在家长群里炸开锅了。有个爸爸说得在理:“不是说不能花钱,关键是得花在明处。这种不清不楚的巴中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既学不到东西又交不到真朋友,纯粹是烧钱。”另一个妈妈接话:“我家那个上次也要充钱找陪聊,让我给拦住了。现在改成每周带他去青少年宫打乒乓球,你看他玩得多欢实!”

其实孩子们会选择这种服务,说到底还是现实里缺伴儿。楼上张老师家的闺女说得挺明白:“爸妈整天忙工作,同学之间比成绩比穿搭,有些话真的没人可说。”这话听着让人怪心酸的。

后来听说学校开了个“心声小屋”,每周有心理老师值班,还有高年级志愿者陪着聊天。最开始没几个学生去,后来慢慢就热闹了。有个常去的学生说:“反正不用花钱,还能喝到老师泡的蜂蜜水。”你看,孩子们要的其实很简单。

现在再想起那通天价电话,倒觉得像面镜子。照出了现在孩子们心里那份没处安放的孤独,也提醒咱们大人,该多留点时间听听孩子说话了。毕竟啊,再贵的通话服务,也比不上家人朋友真心的陪伴。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