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98场体验分享,扬州98场活动亲历记述
那天的扬州飘着毛毛雨,青石板路泛着水光,我举着伞找到了邀请函上的地址。说实在的,起初我对这场活动并没抱太大期待,想着大概又是那种流程化的交流会。
推开那扇木门才发现别有洞天。院里的桂花树下摆着几张茶桌,穿着青花瓷纹样旗袍的茶艺师正在冲泡碧螺春。茶香混着雨后的青草气,一下子就把人带进了扬州的节奏里。
意料之外的沉浸体验
工作人员递来一份特别的活动手册,不是常见的那种流程表,更像一本手绘游记。翻开来,每个环节都设计成了扬州生活场景——清晨的茶社、午后的园子、傍晚的书场。我突然意识到,这趟体验可能和想象中不太一样。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个园 replica 里举办的环节。他们真的把扬州园林的意境搬进了室内,假山、翠竹、月洞门一应俱全,连地面都铺着细白石子。我们不是在台下当观众,而是真正走进这个空间,听琴师在亭子里弹《广陵散》,看非遗传承人演示通草花制作。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我之前参加过的任何活动都要真切。
中场休息时,我和几位参与者聊起来。来自南京的李老师说,她原本只是顺路来看看,现在却想着下次要带学生一起来。坐在旁边的陈阿姨是本地人,她说很多场景让她想起小时候的扬州。
那些打动人的细节
活动的用心体现在很多细节上。比如提供的茶点不是常见的西式甜点,而是地道的扬州风味——蟹黄汤包、叁丁包、千层油糕,还特意请来了老字号的师傅现场制作。吃着热乎乎的包子,听着扬剧选段,恍惚间真觉得自己成了老扬州。
另一个让我眼前一亮的环节是晚间的手工体验。不是做那种千篇一律的纪念品,而是学习制作传统的扬州灯彩。指导老师很耐心,从扎骨架到糊绢布,一步步教我们。当我亲手做的兔子灯亮起来时,那种成就感难以言表。这盏灯我现在还摆在书房里,每次看到都会想起那个温暖的夜晚。
值得一提的是,整场活动没有任何商业气息。主办方没有推销产物,也没有冗长的领导讲话,所有工作人员都像朋友一样自然地与我们交流。这种纯粹的氛围,在当今的各种活动中确实难得。
活动结束时已近深夜,雨停了,月亮从云层里探出头。我提着那盏自制的灯笼走在巷子里,心里有种久违的充实感。这次体验让我重新认识了扬州的文化魅力,它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可以触摸、可以参与的生活。
后来和几个当天认识的朋友建了个微信群,我们偶尔还会聊聊那天的情景。上周还有人晒出了自己按照教程做的灯彩,虽然歪歪扭扭的,但大家都纷纷点赞。或许这就是一场成功活动最好的后续——它不仅在当下给人感动,更在之后的日子里留下温暖的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