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曲阜男子偏爱的幽静胡同
要说曲阜男人爱往哪儿钻,还得是那些藏着老故事的小巷子。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墙角探出几枝石榴花,这样的地方总能看到叁叁两两的爷们儿聚着。他们不一定约好,走着走着就碰上了。
巷子口老槐树底下,常见六十岁的赵师傅摆着修鞋摊。他手里锥子上下翻飞,眼睛却总瞄着对门棋局。“将!”王老师那颗木头棋子啪嗒落下,围观的人便哄笑起来。这盘棋能从清晨下到日头西斜,输赢不重要,要的是那份慢悠悠的滋味。
巷子里的老手艺
再往深处走,能闻到新烤的煎饼香。李老四的铺子不到五平米,炉火却烧了叁十多年。“咱这手艺啊,”他边摊面糊边说,“就跟巷子里的青苔似的,得慢慢养。”附近的男人都爱来他这儿,买张煎饼,蹲门槛上啃,顺带说说家里孩子升学的事。
其实这些曲阜男人偏爱的幽静胡同,早不只是条通道。张家老叁大清早拎着鸟笼溜达,画眉叫声清脆;傍晚刘家老二扛着鱼竿回来,桶里晃着两尾鲫鱼。巷子成了他们生活的延伸,比客厅自在,比广场私密。
偶尔有游客误闯进来,举着相机四处拍。住拐角的孙老爷子会摇着蒲扇指点:“那堵墙啊,明朝时候就在了。”他说这话时,几个老街坊正凑在井台边洗菜,水花溅在青石上,很快渗进去了。这些曲阜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藏着说不清的默契——谁家晒的被子淋雨了,路过的会顺手收;哪户晚上亮着灯,准是孩子在等加班的爹。
夜幕落下时,巷子渐渐安静。只有烟头的光忽明忽暗,几个身影还靠在墙根闲聊。他们谈论庄稼收成,也说起孔子当年周游列国是不是也走过这样的路。星光从屋檐缝隙漏下来,把影子拉得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