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女骑手外卖一小时一单怎么叫,吉林女骑手送餐一单需一小时如何称
这几天在老家吉林市,我发现个挺有意思的事儿。表妹家点了个外卖,等了快一小时才送到。开门一看,是个裹得严严实实的女骑手,帽檐结着霜花,呼出的白气把口罩都打湿了。
她连声道歉,说今天单子散,跑两叁公里才这一单。我忍不住问,这样的单子你们怎么算钱?她苦笑着摇头,平台按距离算,这种远单每单八块,可耗在路上的时间够在市区送叁单了。
这单子跑得真不划算
后来我跟几个骑手聊了聊,发现这种情况在郊区太常见了。老张跑外卖叁年了,他说现在听到“吉林女骑手送餐一单需一小时如何称”这种问题就想笑。“能怎么称?我们管这叫‘放空单’,跑一趟油费都不够。”
他给我算了笔账:市区单子密集,一小时能送四五单,差不多二十块钱。而这种远单,平台配送费看着高些,但扣除油费、车辆损耗,实际到手可能就五块钱。“碰上雨雪天更麻烦,路滑不敢骑快,超时还要扣钱。”
说起来,很多女骑手选择这行是因为时间自由,能照顾家里。可现实是,为了多挣点,她们得同时挂叁个平台接单,手机架上插着充电宝,整天在路上奔波。
我认识的小杨就是其中之一。她丈夫在工地摔伤后不能干重活,全家靠她送外卖。她说最怕接到那种“一小时一单”的订单,送完了还得空跑回市区,一来一回两小时就没了。“可是不接又影响接单率,平台会限制派单,真是两难。”
平台算法确实聪明,它知道只要派了单,骑手大概率会接。毕竟拒单会影响数据,而数据直接关系到后续的派单质量。这就形成了个怪圈——越是老实的骑手,越容易接到这种耗时耗力的单子。
有时候我在想,这个问题真不只是“吉林女骑手外卖一小时一单怎么叫”这么简单。它背后是整个配送系统的运行逻辑,是平台如何平衡效率和公平的问题。
那天下午,我又碰到那个女骑手,这次她在面馆门口等餐。聊起这事,她倒是挺豁达:“现在摸索出经验了,远单尽量凑个顺路单,虽然不容易,但总能想点办法。”她说不少骑手建了微信群,互相转单、拼单,慢慢找到了应对的方法。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现象——很多老骑手会刻意维护几个固定区域的订单。比如专门跑江北片的,对那里每个小区都门儿清,知道哪个院子能抄近路,哪栋楼电梯要等很久。虽然单量可能少点,但省下了到处乱转的时间,算下来反而更划算。
其实不光是吉林,我打听过,很多二叁线城市都有类似情况。城市扩张得快,新小区一个个建起来,但人口密度跟不上,点外卖的人自然就分散。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那平台不能调整一下算法吗?据我所知,确实在调整,比如给长距离订单额外补贴,或者智能合并顺路单。但这些调整落到实际中,总有个时间差,而骑手们是每天都在面对这些问题。
换个角度想,这种“一小时一单”的现象,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城市发展的特点。新区和老城、市中心和郊区,资源配置差异挺大的。骑手们的配送轨迹,无意中成了城市活力的温度计。
那天和小杨聊天时,她说了一番让我印象深刻的话:“现在我也学精了,早高峰蹲商业区,午休跑写字楼,傍晚转居民区。虽然累点,但好歹能把‘放空单’的时间补回来。”你看,骑手们自己也在不断调整策略,适应这个变化的市场。
说到底啊,每个行业都有它的门道。外卖这行看着简单,就是把餐从础点送到叠点,可里面的讲究真不少。怎么规划路线,怎么判断单子值不值得接,都是慢慢积累的经验。
下次你再点外卖,要是等了挺久才送到,不妨给骑手个好评。他们可能为了你这单,在冷风里跑了很远的路。特别是那些女骑手,她们付出的,可能比我们看到的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