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哪里有站大街的巷子或路边,亳州哪些巷子路边有人站立
这两天在亳州老城区转悠,总听见有人闲聊时提到"站大街"这个说法。说实话,刚开始我还以为是问哪里有公交站牌呢,后来才咂摸出点别的味道来。
老北关那片青石板路弯弯曲曲的,傍晚时分特别热闹。卖油炸馍的叁轮车吱呀呀地压过石板缝,葱花混着辣椒面的香气能飘半条街。我常看见叁叁两两的人站在巷口,有的低头看手机,有的靠着电线杆抽烟,那模样不像是在等车,倒像是在等什么人。
老街巷里的身影
有回在白衣律巷,我撞见个穿工装的大哥,他手里拎着安全帽,正跟路边修鞋的老师傅搭话。"这天黑得真快啊",他没头没尾地来了这么句。修鞋师傅头也不抬:"往前走,红灯笼那家。"这对话让我愣了半天,后来才琢磨过来,原来他们说的是麻将馆招临时工的事。
要说亳州哪里有站大街的巷子或路边,其实真不少见。州后街那排香樟树下,傍晚总聚着些举牌子的零工,装修、搬运、通下水道,什么活儿都接。他们的影子被路灯拉得老长,偶尔有车慢下来,人群就呼啦啦围上去,像退潮时搁浅的鱼群突然见了浪头。
记得有次在灵津渡大桥下面,遇见个五十来岁的大姐。她说是从十八里镇来的,女儿在城里读初中,她趁着农闲来找点杂活。"站这儿比蹲劳务市场强",她搓着开裂的手掌心,"主家开车路过,能看见真人"。那天风特别大,她把装工具的编织袋捂在怀里,像抱着个暖水袋。
其实要问亳州哪些巷子路边有人站立,新华路北头那排五金店门口才是老地方。早上七八点钟,穿蓝色工装的人会把马路牙子坐满,工具包搁在腿间,扳手露出半截。他们不怎么交谈,就盯着过往车辆的轮胎看——谁的车减速,谁就是今天的雇主。
去年冬天特别冷,我在薛阁塔旁边看见个有意思的景象。几个等活儿的师傅自发排成队,轮流去隔壁银行大厅接热水。保安刚开始还瞪眼睛,后来有个老师傅常帮他搬快递,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这种微妙的默契,在亳州的老街巷里随处可见。
现在新建的商场周边也渐渐成了聚集点。有回在万达金街,我看见个小年轻举着"贴瓷砖"的纸牌,手机却放着考研英语视频。他说白天在这等活,晚上去上培训班,"站这儿不丢人,空着手回家才丢人"。他鞋帮上沾着白色水泥点,像落在尘土里的星星。
其实细想想,这些站在路边巷口的人,何尝不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城市脉动呢?盖楼的、装修的、通下水道的,他们像城市的毛细血管,平时看不见,堵住了才想起重要性。亳州老话说"站街站街,站出个未来",虽然带着些无奈,可那并排停在路边的电动车,车筐里装着的水壶和工具包,分明都是滚烫的生活。
今早路过文帝街,看见新划了蓝色的零工市场等候区。有棚子,有长椅,还有免费充电口。几个老师傅坐在那儿下象棋,手边的保温杯冒着热气。这景象让我忽然觉得,这座古城正在用它的方式,拥抱每一个站在街头等待明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