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山品茶上课工作室,合山茶艺课堂学习中心
路过合山那条老巷子时,总会被一阵若有若无的茶香牵住脚步。白墙黛瓦的木门后,藏着两家格外有意思的地方——隔壁是"合山品茶上课工作室",对门则是"合山茶艺课堂学习中心"。起初我也纳闷,这么近的两家店,莫非在打擂台?日子久了才琢磨出味儿来,原来它们像极了茶的两面性情,一个热闹,一个沉静。
先说工作室那位陈师傅。总爱绾着松散的发髻,麻布衣裳上沾着茶渍,笑起来眼角的皱纹像极了茶叶的脉络。"别把茶想得太玄乎,"他边烫紫砂壶边说,"咱们今天先不聊陆羽《茶经》,你就当是来朋友家串门。"他教茶的法子也特别,会抓把金骏眉让你对着光看金毫,又忽然往玻璃杯里扔几颗铁观音,看着叶片在沸水里慢慢舒展开来。"瞧见没?这叫还魂汤!"他晃着茶杯得意地笑,"茶叶在跟你打招呼呢。"
从茶杯到茶席的风景
绕过天井就是茶艺课堂学习中心。李老师的气质完全不同,素色旗袍扣得一丝不苟,教室里永远飘着古琴曲。她教茶席布置时最用心:"左手执壶要像拈花,注水时手腕得活络些..."有回我手抖得厉害,茶汤在品茗杯里晃出涟漪,她却温温柔柔地说:"急什么呀,你看窗外那棵桂花树,它什么时候急着开过花?"
慢慢我才发现,工作室里练就的灵敏舌头,到了茶艺课堂竟有了用武之地。那天尝完叁泡不同年份的普洱茶,陈师傅突然问:"是不是觉得第叁泡喉咙有点发紧?"见我点头,他拍腿笑道:"这就对啦!2008年勐海雨水多,茶汤自然会涩些。"而这样的细微感触,恰好能在李老师的茶席上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出来。
最难忘那个春末的午后,两家店难得合办茶会。陈师傅搬出珍藏的武夷山岩茶,李老师则带着学生们布置了四季茶席。当我在紫砂壶里冲出"岩骨花香"时,忽然理解了什么叫"茶汤会说话"。左手边的新茶友咂着嘴说这茶够劲,右手边的老茶客却闭眼回味着余韵。
如今每次走过那截青石板路,都会想起陈师傅扯着嗓子喊"水温!水温!",和李老师轻轻柔柔的"心静自然凉"。原来茶可以这样接地气地好玩,也可以那般优雅得体。要是你在合山街头遇见这两块招牌,不妨推门进去看看——不管你是想找个有意思的爱好,还是真心想学点茶道门道,那儿总有一盏恰好的茶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