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学院外援女,学院外聘女教师风采
走进汝州学院的校园,你会注意到一群独特的身影——她们既不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也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学者。这群人被师生们亲切地称为“外援女教师”,她们像一阵清新的风,给校园带来了不一样的气息。
记得上周在文学院听课时遇到个有趣的情景。张教授正讲到唐代诗歌的格律,突然话锋一转:“这个平仄问题啊,让我想起李老师在音乐系的跨学科讲座...”台下立刻有学生会心一笑。这位李老师就是学校去年从省歌舞团请来的声乐指导,专门负责将传统诗词与现代音乐结合。她那间不大的琴房,现在成了最热门的自习地点之一。
跨越界限的教学相长
这些外聘女教师确实给课堂带来了新鲜感。比如设计系的王老师,她之前在深圳的广告公司做创意总监,上课时总爱说“咱们来点实际的”。她带着学生们做的文创产物,上学期居然真的被公司采纳了。有次课间闲聊,她靠在窗边笑着说:“在商场打拼十几年,现在回到课堂,反而找到了创作的初心。”这话让学生们沉思了好久。
学生小林告诉我,外聘老师上课特别“接地气”。她们不会照本宣科,而是把行业里的真实案例搬进课堂。上个月市场营销课上,来自某知名公司的陈总监让学生们分组为本地特产设计推广方案,最佳方案真的被公司采用了。这种“真刀真枪”的实践,让学生们既紧张又兴奋。
不过,这些外援教师刚来时也遇到过困扰。体育系的游泳教练刘指导坦言:“最初我不太适应学校的节奏,公司里讲究效率,而教学需要更多耐心。”她花了整整一学期,才慢慢摸索出适合学生的训练方法。现在她的游泳课成了抢手的热门课程,这让她特别有成就感。
学生和这些外来教师之间,渐渐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大叁学生小赵说:“外聘老师就像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她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对未来职业的想象。”这话说得挺在理,很多学生正是通过这些老师的引荐,获得了宝贵的实习机会。
夜幕降临,教学楼的灯光次第亮起。琴房里飘出练习曲的旋律,画室里还有学生在修改设计稿,而这些外聘女教师的身影依然活跃其间。她们或许不知道,自己在学生心中播下的种子,正在悄悄发芽。就像那位总爱穿旗袍的音乐老师说的:“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话虽然朴素,却让人回味许久。
走在傍晚的校园里,偶尔能听到琴房飘来的钢琴声,或是画室里传来的讨论声。这些外聘女教师带来的不只是专业技能,更是一种对待工作的热情和执着。某个学生说得挺有意思:“她们就像校园里的特别彩蛋,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