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耍女娃,鹤城玩女娃
这两天朋友圈刷到个挺逗的事儿,有个南方朋友突然问我:"你们鹤岗人平时都咋耍女娃啊?"我盯着屏幕愣是笑了半分钟,这问题问得,好像我们天天组队逗小姑娘似的。
其实咱鹤岗人说的"耍女娃",跟外地人想的完全不是一码事。这得从咱这儿的方言说起,"耍"字在东北话里带着点儿嬉闹的亲切劲儿,就像说"耍贫嘴""耍大刀",透着股热热闹的人情味。至于"女娃",更不是对女性不尊重,反倒是长辈对小姑娘那种带点儿宠溺的称呼。
鹤岗式的温情
去年冬天我在工农区早点摊见过这么个场景。有个五六岁的小丫头非要自己端豆腐脑,结果手一滑碗歪了,汤汤水水洒了一身。她妈赶紧拎起孩子拍打衣服,嘴里念叨着:"你这女娃可真能耍,这下成小花猫了吧?"旁边卖油条的大姐立马递来纸巾:"小孩儿都这样,我家那个更能耍。"说着还往孩子手里塞了根糖耳朵。
这种日常里的"耍女娃",其实就是用看似调侃的方式表达关心。就像咱鹤岗的冬天,外面零下二十度,屋里暖气烧得人脸红扑扑的,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也带着这种外冷内热的劲头。
现在年轻人里流行的"鹤城玩女娃"说法,更多是朋友间互相打趣。比如闺蜜约着去比优特逛街,试衣服时互相吐槽:"你这女娃眼光可以啊",或者组团去麓林山拍照,摆姿势时笑作一团:"别耍宝了快看镜头"。这种轻松自在的相处模式,可能在外地人看来有点儿懵,但这就是咱鹤岗人特有的亲近方式。
记得有回在儿童公园冰场,两个高中女生手拉手学滑冰,摔得七荤八素还在笑。旁边大爷看得直乐:"这俩女娃真能耍冰。"她们抹着鼻涕笑:"叔你不懂,我们这是开发鹤岗新玩法呢!"
这些年总有人把"耍女娃"想歪了,其实在咱这儿,这个词儿从来都带着暖意。就像早市卖菜的大婶会顺手给买菜的小姑娘塞把葱:"拿回去让你妈给你耍个葱爆羊肉",或者出租车司机听说乘客要去相亲,乐呵呵地说:"好好跟人家女娃耍啊"。
现在连周边县市都开始学这种说话方式了。上次去绥滨参加婚礼,听见司仪说:"新郎官要和新娘女娃好好耍一辈子",全场都笑得特别开心。这种带着东北特色的幽默,把那些正经八百的祝福都变成了活色生香的日常。
说到底,不管说"鹤岗耍女娃"还是"鹤城玩女娃",都是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生活智慧。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表达最朴实的情感,就像咱们鹤岗人常说的——日子嘛,就得耍着过才带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