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火车站旁的小弄堂
那天路过温岭火车站,出站口熙熙攘攘的,全是拖着行李的旅客。有人刚回来,有人要离开。我站在广场上发呆,一抬眼就望见了马路对面那条小巷子。说实话,要不是今天闲着,我可能永远不会往那边走——火车站周边嘛,总觉得就是匆匆路过的地方。
巷口很窄,两边的楼房挨得近,把阳光切成了一条条的。刚走进去叁五步,身后车站的喧闹声就像被什么东西滤掉了似的,突然安静下来。这感觉挺奇妙的,一道马路,像是隔开了两个世界。
巷子里的烟火日常
再往里走,生活气息就浓了。右手边是家理发店,老师傅正给一位大爷修面,动作不紧不慢的。隔壁小吃店飘出炝锅的香味,老板娘系着围裙在门口择菜。几个老人坐在竹椅上喝茶聊天,说的方言我听着耳熟,却不太能完全听懂。
这条温岭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藏着不少这样的小店。修鞋的、配钥匙的、卖日杂的,门面都不大,东西摆得满满当当。我甚至看见一家老式照相馆,橱窗里还挂着九十年代风格的婚纱照。这些店在城市里越来越少见了,没想到在这儿还能遇着。
巷子不深,但弯弯绕绕的。走着走着,差点迷了方向。这时候看见前面有个阿姨在晾衣服,就上前问了路。阿姨很热情,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给我指:“往前走到头,右转就是大路了。”她说完又补充一句,“我们这火车站旁的小弄堂,第一次来是要绕晕的。”
新旧交错的痕迹
靠在墙边歇脚时,我仔细看了看这巷子的模样。左边的墙是新粉刷的,贴着文明社区的宣传画;右边的墙面却斑驳得很,露出里面的砖块,缝隙里还长着青苔。这种新旧交织的样子,倒让人觉得真实。
偶尔有电动车响着喇叭经过,骑车的人技术都好,那么窄的巷子也能灵活穿行。有个大叔停在杂货店门口,没熄火,冲着店里喊:“老板,拿包烟!”老板应声出来,递烟收钱,整个过程不过十几秒。这种熟稔,不是一天两天能形成的。
我忽然想,每天有多少人从火车站出来,匆匆走过这条巷子?对他们来说,这可能只是回家的最后一段路;但对住在这里的人来说,这是他们每天生活的全部。同样的空间,承载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巷子尽头有棵大榕树,树下摆着石桌石凳。几个老人在那里下棋,围观的人比下棋的还着急。我站在旁边看了会儿,没人注意到我这个陌生面孔——或许他们早已习惯了偶尔有外人从这里穿行。
走出巷口时,回头又望了一眼。温岭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静静地待在那里,和背后现代化的车站形成有趣的对比。这条不起眼的小巷,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看似微小,却充满了生命的流动。
火车站旁的小弄堂里,时光仿佛走得慢一些。它不张扬,也不迎合,只是安静地存在着,成为一些人出发的起点,也成为另一些人归来的终点。下次若有机会再来,我想我还会走进这条巷子,找个摊子坐下来,吃碗本地小吃,听听巷子里的人讲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