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男人喜欢的小巷子,昌邑男人偏爱的小巷
要说昌邑男人喜欢的小巷子,那可真得从巷口那棵老槐树说起。粗壮的树干得两人合抱,树冠像把大伞罩着半条巷子。夏天晌午,总能看见几个爷们儿搬着小马扎在树荫下纳凉。老张端着搪瓷缸子吹开茶叶沫,慢悠悠啜一口:“这条巷子啊,我打光屁股就在这儿跑了。”这话匣子一开,旁边下象棋的老几位就都笑了。
巷子不宽,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油光水滑,两旁是带院子的平房。清晨五点多,老王家的院门“吱呀”一声推开,他提着乌笼不紧不慢地往外走。画眉鸟在笼子里跳来跳去,叫声清脆得很。走到巷子中段那户门前,他照例停下脚步,等着老李头出来汇合——这是他们雷打不动遛早的约定。这样的默契,在昌邑男人偏爱的小巷里随处可见。
巷子里的烟火日常
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的厨房飘出饭菜香。老赵系着围裙在院里炒菜,铁锅铲碰着锅沿叮当响。“炝锅啦——”他朝隔壁喊一嗓子,隔壁老刘在墙那边应声:“闻见了,辣椒放得够劲儿!”这堵墙挡不住几十年的交情,谁家做点好吃的,总要盛一碗给邻居尝尝。
巷尾修车铺的孙师傅最有人缘,他那工具箱就像个百宝箱,谁家水管漏了、门锁卡了,都来找他。他总说:“远亲不如近邻,搭把手的事。”这会儿他正帮小陈家修电动车,满手油污却乐呵呵的。小陈递过一支烟,他摆摆手:“干活呢,完事再抽。”
昌邑这些男人对小巷子的喜欢,就藏在这些细碎的日常里。他们熟悉每块砖头的纹路,知道哪户墙头探出的石榴树今年结了几个果,记得张叁家孙子什么时候学会走路,李四家闺女什么时候考上大学。
巷子东头有口老水井,虽然早就不用了,但井台磨得发亮。傍晚常有人在那儿下棋,楚河汉界杀得热闹。观棋的比下棋的还急,这个说“跳马啊”,那个喊“出车”,争得面红耳赤却从不伤和气。赢了的那位,会得意地哼起吕剧片段,手指在膝盖上打着拍子。
要说这条昌邑男人喜欢的小巷子有什么特别,大概就是这份踏实。在这里,不用端着架子,不用说着场面话。累了就坐在门槛上歇会儿,闷了找老伙计喝两盅。谁家有难处,不用开口就有人伸手;谁家遇喜事,整条巷子都跟着高兴。
夜深了,巷子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几扇窗户还透着光,或许是有人在等晚归的家人,或许是老人在看电视剧。月光洒在青石板上,映出斑驳的树影。这条看似普通的巷子,承载着昌邑男人最真实的生活——简单,却滋味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