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品茶海选工作室,井冈山茶叶品鉴精选工坊

发布时间:2025-11-03 14:24:27 来源:原创内容

井冈山的清晨总是带着几分湿润的茶香,推开工作室的木门,那股熟悉的清香便扑面而来。几个茶农正提着竹篮走进来,篮子里是今早刚采的鲜叶,还沾着露水呢。这里不像个商业场所,倒像爱茶人的客厅——长桌上摆着白瓷盖碗,墙角紫砂壶正冒着热气,墙上挂着的手写茶单墨迹未干。

有位老师傅坐在窗边揉捻茶叶,手掌像会呼吸似的,一压一推间,茶叶慢慢卷成紧结的螺形。我凑近看时,他抬头笑道:“这手法我练了二十年,现在年轻人总问为什么不用机器。”他拈起一片茶叶在指尖轻捻,“可机器哪懂得感知叶脉的韧性?就像你们写字,打印机打的字再工整,也比不上亲手写的温度。”

茶汤里的时光印记

午后阳光斜照进茶室,我们在井冈山品茶海选工作室尝今年的春茶。负责品鉴的姑娘小陈端起茶杯却不急喝,先对着光看茶汤颜色,又轻轻晃动闻香。“这款乌牛早鲜得像把整个春天含在嘴里,”她眼睛亮晶晶的,“但回甘稍纵即逝,像场短暂的初恋。”旁边那款云雾茶则沉稳许多,入口微苦,可喉间慢慢泛起的甘甜能持续好久。

有个第一次来的茶友惊讶地说,原来好茶不需要那些花哨的故事。小陈笑着点头:“茶叶自己会说话,我们只是帮它找到知音。”她翻开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每批茶的特点——这不是打分表,更像是为茶叶写的日记。

在隔壁的井冈山茶叶品鉴精选工坊,事情就更有趣了。七八个人围坐在老榆木茶台前,从玻璃壶到建盏,不同器具轮番上场。穿亚麻衫的李老师把同种茶泡在叁把不同泥料的紫砂壶里,让大家比较:“朱泥壶香气扬,紫泥壶汤感厚,段泥壶最能显本色——像同一首歌,不同歌手唱出不同味道。”

穿校服的中学生带着笔记本进来,说是要做茶文化的课题。他认真地记着水温对茶汤的影响,偶尔皱眉头问:“为什么同样85度水,第二泡比第一泡好喝?”李老师拍拍他肩膀:“这就是茶叶在慢慢舒展啊,像人一样,需要时间打开心扉。”

暮色渐浓时,茶室点起暖黄的灯。有位老人每周都来,总坐在相同位置喝同一款茶。他说四十年前和战友在井冈山种过茶苗,现在故人不在,但那口茶香能带他回去。茶凉了又续,他望着杯中舒展的叶片轻声说:“有些味道,比记忆活得长。”

准备打烊时,小陈整理着茶具突然说:“其实我们做的不只是挑选茶叶。”她指着墙上各地茶友寄来的明信片,“是把山里的好茶和喝茶的人连起来,让每片叶子都能遇到懂它的人。”

夜风拂过窗外的茶山,带来沙沙响声。工作室的灯光在夜色中温暖如初,仿佛在等待下一个推门而入的爱茶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