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品茶教室工作坊,黄冈茶艺学习体验坊
周末清晨路过老街转角,那扇挂着竹帘的木格窗前忽然飘来茶香。几位穿着棉麻裙的姑娘正围坐在原木茶桌旁,看老师用青瓷盖碗冲泡龙井。水汽袅袅升起时,有人轻轻“呀”了一声——原来茶叶在杯底舒展成了小舟的模样。
从茶壶里打捞的城市记忆
黄冈品茶教室工作坊的刘老师常说,茶艺不是高高在上的表演。她总爱指着茶席上的紫砂壶打比方:“你看这壶身上的包浆,是几十年摩挲出来的温润。就像咱们黄冈人喝茶的习惯,早成了生活里的包浆。”确实,在某个寻常午后,当你听见盖碗轻叩的脆响,闻到空气里弥漫的兰花香,便会发现茶艺早就悄悄融进了这座城市的肌理。
新来的学员小林第一次参加活动时,对着茶则里的铁观音发愣:“这茶叶怎么蜷得像小石子?”等老师用95度的山泉水冲泡,看着紧实的叶片慢慢伸展开来,她忽然笑出声:“原来茶叶也会伸懒腰啊!”这种不经意间的灵光乍现,或许正是茶艺最动人的部分。
茶艺师小陈分享过件趣事。有回他给老茶客泡漳平水仙,对方盯着茶汤看了半晌突然拍腿:“这金黄透亮的颜色,跟我家存了二十年的老茶饼一模一样!”后来才知道,那位客人祖父留下的茶饼,正是1980年代的漳平水仙。你看,有时候一杯茶能串起叁代人的记忆。
在茶香中找到自己的节奏
黄冈茶艺学习体验坊最近来了位总皱着眉头的中年人。总见他坐在角落反复练习注水动作,水线却总是断断续续。直到某天他泡茶时窗外传来麻将声,手上紫砂壶突然稳稳画出一道弧线——“原来是我太紧张了”,他后来摸着后脑勺憨笑。现在他成了工作坊里最从容的茶客,还总提醒新人:“别跟茶具较劲,它们比你更懂怎么泡好茶。”
记得五月那场春雨,我们正好在试凤凰单丛。雨点敲着瓦当,茶香混着土腥味,有位姑娘忽然说:“这茶喝起来像在听雨。”她说每片茶叶都像在讲述山间的故事,晨雾怎么浸润茶芽,午后的阳光又如何给叶片镶上金边。那时才明白,所谓品茶,品的本是天地万物。
工作坊的玻璃罐里总装着当季茶样。有次小朋友踮脚指着白毫银针问:“这是小兔子掉的毛吗?”童言童趣惹得满堂欢笑。其实茶本该这么简单——当你看见玻璃杯中竖立的碧螺春,会不会也觉得它们在跳水中芭蕾?
茶席间常能遇见有意思的人。穿汉服来习茶的大学生,带着自家茶园茶叶来交流的茶农,还有用笔记本记满叁大页茶经的退休教师。他们让每个寻常的周末都变成流动的茶会。有回两位陌生人因对岩茶火候的争论结识,后来竟合作开了间茶室,现在成了城西有名的“茶痴二人组”。
茶艺老师最常说的是“看茶泡茶”这四个字。同样是普洱,陈年熟普要温柔相待,新生普洱则需利落出手。这倒像极了生活里的相处之道——不同的人,原该用不同的温度去对待。
最近工作坊来了批外地游客,他们好奇地嗅着茶荷里的东方美人。当茶汤在口中化开时,有人惊叹:“原来茶里真能喝出蜂蜜味!”其实何止蜂蜜,那些藏在茶汤里的山场气息、制作时的阳光温度,都在等着有缘人来读懂。或许下个推门进来的,就是正在读这段话的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