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木舒克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图木舒克车站后街的小胡同
图木舒克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图木舒克车站后街的小胡同
每次从图木舒克火车站出来,我总忍不住朝那个方向望几眼。就在那座崭新、气派的火车站大楼身后,紧挨着,藏着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它和前面广场上人来人往、行色匆匆的景象完全不同,像是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无意中留下的一块碎片,静静地待在那里。
说它是巷子,其实更像是一条缝儿,挤在两排老旧的楼房中间。巷口窄窄的,要是两个人并排走,恐怕得侧着点身子。脚下的路不是平整的水泥地,而是那种老式的、有些坑洼的石板路,走起来能听到自己脚步的回声,嗒,嗒,嗒,怪有节奏的。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拐了进去。这一进去,仿佛瞬间切换了频道。火车站广播里字正腔圆的报站声,立刻被拉远了,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生活、更贴近地面的声音。头顶上,不知哪家晾晒的衣服还在滴着水,水珠落在石板上的声音,清脆又孤单。旁边一扇虚掩的木门里,飘出炒菜的滋啦声和浓郁的香味,嗯,是洋葱和羊肉,闻着就让人感觉踏实。
这条图木舒克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它有自己的呼吸。墙根处,几盆叫不上名字的花草长得正茂盛,绿油油的,给这片灰扑扑的色调添了一抹亮色。墙上还能看到些模糊的红色字迹,大概是很多年前写下的标语,如今已看不清具体内容,只剩下一点时代的影子。一位穿着朴素的大爷坐在自家门口的小马扎上,手里拿着一把旧蒲扇,慢悠悠地摇着,他看着我这个陌生人,眼神里没有惊讶,只有一种见惯了人来人往的平静。
我就在想,人们匆匆忙忙地在火车站里赶路,奔向各自明确的目的地,有谁会在意身后这条小小的、似乎没有出口的巷子呢?但它就在这里,固执地存在着。它连接的不是遥远的他乡,而是实实在在的、带着烟火气的家。那个更书面化的称呼——“图木舒克车站后街的小胡同”,听起来似乎更规整些,但我觉得,还是“小巷子”这叁个字更贴切,更带着点亲昵的、不修边幅的味道。
风从巷子那头吹过来,带着点傍晚的凉意。我停下脚步,不再往深处走了。就这么站在中间,前面是巷子更幽暗的尽头,身后是火车站隐约传来的、属于远方的喧嚣。这一刻挺奇妙的,就好像我同时站在了两个世界的交界线上。一边是流动的、奔向未来的旅途,另一边是凝固的、承载着记忆的日常。
那条图木舒克车站后街的小胡同,它或许永远不会出现在旅游指南上,也不是什么值得专门探访的景点。但它就像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细小,却充满了生命力。它见证了多少离别与重逢,又收纳了多少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呢?我转过身,循着来路往回走,把那份独有的安静还给了它。身后的巷子,依旧沉默,仿佛我从未闯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