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新茶论坛,扶余茶文化交流活动
扶余这座小城,平日里最热闹的要数中心市场,可这两天,人们的脚步都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城东的会展中心。为啥?扶余新茶论坛正在那儿办得红火呢!隔着老远,就能闻到空气中飘着的淡淡茶香,像是给整条街都熏上了春天的味道。
迈进会场,那股子热乎气儿扑面而来。和我想象中正襟危坐的会议不太一样,这里更像一个大型的茶友聚会。左边展位上,本地的茶农老张正捧着一把翠绿的干茶,跟围观的年轻人讲他今年怎么试着减了化肥:“你们摸摸看,这叶子是不是更韧了?味道啊,得待会儿喝了才知道!”他黝黑的脸上带着点儿自豪,也带着点儿期待。
茶香里的新老对话
走到论坛的交流区,景象更有意思。几位头发花白的老师傅,和一群穿着时髦的年轻人围着茶桌坐成一圈。李师傅是咱扶余干了四十多年的老制茶师傅,他正慢悠悠地烫着杯子:“水温高了,香是出来了,可那点鲜甜劲儿就没了。”他对面那个染了栗色头发的姑娘频频点头,拿出手机认真地记着。聊到兴起,她也会掏出自己的电子秤和温度计,给老师傅演示现代设备怎么能把冲泡控制得更精准。这一老一少,一个凭手感,一个靠数据,聊得还挺投机。
我在旁边听着,忍不住插了句嘴:“这么看,老传统和新法子,倒不是谁取代谁,像是互相帮衬着?”李师傅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是这个理儿!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但好用的新工具,为啥不用呢?”那姑娘也乐了:“对啊,我们年轻人就想着,怎么让好茶不被埋没,让更多人能方便地喝到。”
这种新老之间的理解和碰撞,或许正是这次扶余新茶论坛最宝贵的收获。它不是简单的传承,而是在交流中找到了共同前进的路子。
再往里走,气氛更加活跃。一个年轻的创业团队搭了个简单的台子,他们不像在卖茶,倒像在开茶饮派对。“这是我们用扶余白茶调的冷萃,加了点儿本地的野蜂蜜,大家尝尝!”创始人小王嗓门洪亮,热情地招呼着路人。我接过一杯,清冽的茶香伴着若有若无的花蜜甜,确实别有风味。他跟我说,他们想做的就是“让茶变得好玩起来”,开发适合年轻人口味的茶饮品,还在琢磨怎么把扶余茶的故事讲得更生动。
看着眼前这番景象,我忽然觉得,这届扶余新茶论坛,办的远不止是一场活动。它像是一个枢纽,把种茶的人、做茶的人、卖茶的人、爱茶的人都聚到了一起。茶农知道了市场想要什么,茶商看到了产物的更多可能,而像我们这样的普通茶客,则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扶余茶的魅力和变化。
夕阳西下,我离开会场时,手里多了一包今年新炒的扶余绿茶,心里也装满了对于这片叶子的新故事。茶还是那片茶,但因为有了这些交流与碰撞,它未来的路子,眼看着是越走越宽了。这缕茶香,想必能飘得更远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