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哪有站大街的小巷子,洪江站大街小巷位置
洪江哪有站大街的小巷子
前几天和老街坊喝茶,他突然问我:"你说现在洪江哪有站大街的小巷子?"我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这话倒让我想起二十年前的场景。那时候啊,站大街其实就是街坊邻居饭后扎堆闲聊的代名词。夏夜的巷子口总聚着人,摇着蒲扇说说家长里短,孩子们在青石板路上追萤火虫。
现在要找这样的地方,得往老城区深处走。顺着解放路往南,拐进打铁巷再往右,能看到几棵老槐树。傍晚五点半开始,树下就会慢慢聚集起歇凉的人。住在叁楼的李奶奶每天准时带着小马扎下来,她说在这坐了四十年:"以前整条巷子都是熟人,现在年轻人搬走了,就剩我们这些老骨头还守着。"
洪江站大街小巷位置其实很有讲究。要找到真正有人气的巷子,得看叁个标志:一是巷口有小吃摊,二是墙根放着旧藤椅,叁是晚上有路灯能照亮半条街。符合这些条件的,现在整个洪江不超过五处。除了打铁巷,中山路后面的裁缝巷也算一个,那边晚上经常飘着烧烤香味。
老周在裁缝巷开了叁十年理发店,他边给客人修面边说:"现在站大街和过去不一样咯。以前是真站着聊天,现在大家都坐着玩手机。"他说得没错,上周我去裁缝巷,确实看见几个大叔坐在折迭椅上,手机支在搪瓷缸旁边看戏曲视频。虽然形式变了,但那份街坊情谊还在——王师傅照样会给晚归的邻居留门灯,刘阿姨仍然把腌好的酸菜分给左右隔壁。
要说洪江站大街小巷位置里最特别的,要数江边的老码头巷。那里地方宽敞,能看见沅江夜景。每天清晨五点多,晨练的老人就会不约而同地聚在那里。他们不怎么说话,就是静静看着江面,偶尔交流两句养生心得。这种默契,是几十年相处形成的。
其实现在年轻人也在创造新的"站大街"方式。我见过几个九十后在下河街的奶茶店门口,支起小桌子打扑克。虽然不像老一辈那样站在巷子口,但那份亲近感是相通的。或许再过二十年,"站大街"会变成"聚奶茶店",但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永远不会变。
洪江的老巷子正在慢慢消失,这是没法子的事。去年回去发现,童年常去的布鞋巷已经拆了一半。但在那些尚未拆除的巷弄里,黄昏时分依然能看见零零星星的身影。他们或许在等晚归的家人,或许只是习惯性地在巷口站一会儿,就像在等待什么,又像在守护什么。
如果你哪天路过洪江,不妨在这些巷子里多停留片刻。听听石板路上的脚步声,闻闻谁家窗口飘出的炒菜香,看看树影里斑驳的旧门牌。这些看似平常的景象,正是洪江人记忆里最鲜活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