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泄火的小巷子,霞光散热的窄胡同
这条小巷子就在我们小区后头,前些年还热闹得很,如今却像被时间遗忘了似的。青石板路被磨得油亮油亮的,墙角爬满了青苔,偶尔还能看见几株野草从砖缝里钻出来。清晨五点半,第一缕阳光斜斜地切进来,把整条巷子照得透亮。
巷口王大爷总在这个点推着他的豆浆车出来,铁轱辘压在石板上哐当哐当地响。“早啊!”他朝我挥挥手,蒸汽从豆浆桶里噗噗地往外冒。我特别喜欢看他掀开木盖子的那一刻,热气呼地窜上来,在朝阳里闪着细碎的金光。
巷子里的日常
再往里走,李婶的煎饼摊已经排起小队了。面糊浇在铁板上的滋啦声,夹杂着街坊们的说笑声,把这巷子弄得特别有人情味。有个穿校服的小姑娘急着上学,李婶麻利地多磕了个鸡蛋:“正长身体呢,阿姨请你!”
说真的,这条朝阳泄火的小巷子最迷人的就是这时候。阳光不烈,温温柔柔地洒在每个人身上,把那些细小的尘埃都照得清清楚楚。卖菜的张哥把青菜摆得整整齐齐,水珠在叶子上滚来滚去,映着晨光,像一颗颗小钻石。
往深处走,喧闹声渐渐淡去。老房子的屋檐投下长长的影子,有个老爷子坐在门槛上听收音机,咿咿呀呀的戏曲声飘了半条街。他脚边的狸花猫懒洋洋地翻了个身,继续打它的盹儿。
另一番光景
等到傍晚,这条霞光散热的窄胡同又换了个模样。夕阳把西边的墙染成橘红色,晾衣绳上的衣服都被镀了层金边。放学回来的孩子们在巷子里追跑打闹,书包在背后一跳一跳的。
修鞋的陈师傅收拾着他的小摊,锤子、钳子叮当作响。他在这巷子里修了叁十多年鞋,手指头上全是深深浅浅的裂口。“现在年轻人鞋子坏了就扔咯,”他慢悠悠地说,“哪像从前,一双鞋要穿好些年。”
晚风起来的时候,家家户户开始飘出饭菜香。炒菜的滋啦声,锅铲碰撞声,还有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喊声,这些都让这条巷子活了起来。虽然房子旧了,墙皮有些剥落,可生活的气息却浓得化不开。
我特别喜欢站在巷子中间,看两边的窗户陆续亮起灯。有的窗户透着白炽灯的亮光,有的是暖黄色的,还有那节能灯的冷白色,交错在一起,竟意外地和谐。
昨晚下雨了,今早的青石板还是湿漉漉的。水洼里映着天空和两旁的老房子,偶尔有人骑车经过,碾碎水里的倒影。王大爷照例推着他的豆浆车,不同的是今天多带了把伞:“天气预报说下午还有雨。”
这条朝阳泄火的小巷子啊,看起来普普通通,可仔细品品,里头都是日子本来的味道。它不像新建的小区那样整齐划一,却有种说不出的温暖。每个清晨,每个黄昏,这里的故事都在悄悄发生着,简单,却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