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品茶海选工作室,亳州茶艺海选工作坊
要说最近亳州茶友圈里什么话题最热,那非得提提街头巷尾新开的几家品茶场所了。走在老城区的青石板路上,总能闻到若有似无的茶香,像是故意撩拨着过往行人的好奇心。
茶香里的新鲜事儿
那天路过魏武大道,瞧见“亳州品茶海选工作室”的招牌,我心里还嘀咕:这品茶啥时候也搞起海选了?推门进去,迎面就是个仿宋式的茶台,穿着苎麻衫的茶艺师正不紧不慢地冲泡着本地产的亳菊茶。他见我好奇,笑着解释:“咱们这儿就像茶叶的选拔赛场,把各地好茶请来,让茶客们品评打分。”这话听着新鲜,我索性坐下来要了一壶。
白瓷盏里汤色清亮,还没入口就先闻到股清冽的花香。茶艺师说,他们每周都会更新茶单,这周主打亳州本地茶,下周可能就换成黄山毛峰或是六安瓜片了。旁边有位常来的老先生插话:“在这儿喝茶跟别处不一样,每次来都能尝到新花样,像是在给舌头办展览。”这话把我们都逗笑了。
说来也巧,隔了两条街的“亳州茶艺海选工作坊”又是另一番光景。推开木门,先听见潺潺流水声,原来院里还真引了活水造景。这里的负责人是个年轻的姑娘,她说工作坊侧重的是茶艺展示,经常邀请不同流派的茶艺师来交流。“上个月请了位武夷山的老师傅,那套‘凤凰叁点头’的手法,看得人眼花缭乱。”她边说边比划着,眼睛里闪着光。
我发现这两家虽然名号相似,但各有各的妙处。工作室更像是个茶叶品鉴中心,能让人系统地了解不同产地的茶叶特性;而工作坊则偏重茶艺表演和文化交流,视觉享受更胜一筹。不过他们都坚持同一个理念——让喝茶变得有趣起来。
当传统遇见新潮
记得有回在工作室遇到个年轻人,他说以前总觉得喝茶是长辈们的事,直到在这儿尝到用冷泡法处理的霍山黄芽,这才改了看法。“原来茶还能这么喝!”他当时那恍然大悟的表情,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
工作坊那边更是别出心裁。去年冬至办过一场“围炉煮茶”活动,炭火小泥炉,煨着陈皮普洱茶,配着亳州特色的药膳糕点。那天屋里坐得满满当当,有穿汉服的大学生,也有拎着鸟笼来的老街坊,不同年纪的人围着茶炉说说笑笑,那场面真是暖心。
这两家店悄悄带动了周边的茶文化氛围。现在周末去那儿转转,总能看见茶艺培训班的学生在写生,或是摄影爱好者在抓拍泡茶的瞬间。连路边摆摊卖茶具的老伯都乐呵呵地说,最近生意确实好了不少。
其实想想挺有意思的,亳州作为药都本就与茶道相通。现在多了这些新颖的品茶场所,既留住了传统的茶香,又添了时代的活气。那天在工作室尝到的亳菊茶,回甘特别持久,就像这座城市给人的感觉——古老却从不守旧,总能在岁月里酝酿出新的韵味。
茶杯里升起的热气还在眼前袅袅飘散,窗外的老槐树悄悄落下一片叶子。或许这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在老传统里找到新乐趣,在新变化里守住老根脉。下次要是路过,您也不妨进去坐坐,说不定就能遇见那杯最适合您口味的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