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那里有站小巷,龙泉有站小巷位置
龙泉那里有站小巷
说起龙泉那里有站小巷这个话题,我倒是想起前阵子坐公交经过龙泉片区时遇到的趣事。那天刚好要去朋友家做客,在导航软件上输入地址后,屏幕上跳出的提示就写着“龙泉有站小巷位置”。当时心里还嘀咕,这名字取得真有意思,既像是地名又像是路线指引。
公交车在龙泉片区绕了两圈,我盯着窗外那些交错的小巷子,突然就明白了这个名字的由来。这里的巷子确实有些特别——它们不像普通胡同那样笔直通透,反而像树枝分叉似的,从主路延伸出叁四条岔路,每条岔路又连接着几个公交站台。有位拎着菜篮子的阿姨笑着告诉我:“在这片地方啊,每个公交站背后都藏着几条巷子,所以大伙儿都管这叫‘站小巷’。”
我顺着阿姨指的方向往里走,发现这些巷子虽然窄,里头却别有洞天。青石板路两侧开着不少手艺作坊,偶尔能听见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最让我惊讶的是,这里居然还保留着传统龙泉窑的烧制点,虽然规模不大,但那些摆在工作台上的青瓷胚子,在午后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老师傅坐在店门口,不紧不慢地修整着瓷器的边角,就像在对待什么珍贵的宝贝。
往深处走去,巷子的格局变得更加有趣。有些路段突然收窄,得侧着身子才能通过;转过弯却又豁然开朗,露出藏着的小吃摊和茶棚。几个老街坊坐在竹椅上摇着蒲扇,看见生人也不觉得奇怪,反而热情地指着前面的岔路说:“再往前走到第叁个公交站牌,右拐就是最有名的豆腐脑铺子。”这种指路方式,怕是只有在龙泉这片地方才能听到。
我在巷子里转了近半个小时,发现每个转角都可能遇到惊喜。有户人家在墙根种满了牵牛花,紫盈盈的花朵爬满了半面砖墙;有间老式理发店还挂着红白蓝叁色旋转灯,老师傅正给客人修面;甚至还在某个巷口撞见了个卖竹编的手艺人,手指翻飞间,细长的竹篾就变成了精巧的篮筐。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在这片纵横交错的巷弄里,显得格外有生气。
天色渐晚时,我试着按原路返回,却发现自己又在巷子里转晕了。正当对着手机地图发愁时,有个放学回家的男孩主动给我指路:“叔叔你要去地铁站的话,跟着绿色垃圾桶走到第二个公交站,往左看到红色大门就是了。”果然,按照这个法子,没几分钟就回到了主路上。回头望着那些在暮色中亮起灯火的小巷,忽然觉得“龙泉有站小巷位置”这个说法,确实精准地抓住了这片街区的魂。
这片巷弄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藏在市井生活里的温度。卖桂花糕的大婶会记得熟客的口味,修鞋摊的老爷子总爱和路人唠家常,就连巷子里的流浪猫都吃得毛色发亮。或许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让“龙泉那里有站小巷”成了让人念念不忘的存在。每次穿过这些巷子,就像在翻阅一本活色生香的生活志,每页都写着不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