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兰溪火车站后街的小巷

发布时间:2025-11-05 03:09:11 来源:原创内容

巷口那家老面馆

兰溪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总让我想起第一次来这儿找吃的那个傍晚。刚下火车饿得前胸贴后背,跟着本地人拐进这条窄窄的通道,空气里突然飘来猪油和酱油混合的香气。那家没有招牌的面馆就开在拐角,灶台支在门口,老师傅抻面的动作像在跳舞。

“叁两拌面,多加葱!”熟客都这么喊。老板认得大部分老街坊,谁胃不好要煮软些,谁爱吃辣要单独浇一勺辣椒油。我头回去时拘谨地站着,前面排队的大叔扭头说:“小伙子第一次来吧?他家的雪菜肉丝浇头最好。”后来我养成习惯,每次出差回来都先来这儿吃碗面,热汤下肚,才算是真正回到了兰溪。

巷子东头有棵老槐树,夏天撑开满巷的阴凉。树底下总有几个大爷摆着象棋盘,楚河汉界杀得投入。有回看见个观战的大妈急了,直接伸手替红方走了步车,对弈的老爷子瞪眼:“观棋不语真君子!”大妈叉腰回:“你这臭棋篓子,我看着难受!”周围顿时笑开,棋盘都跟着抖叁抖。

兰溪火车站后街的小巷藏着不少这样的手艺人。修鞋的徐师傅摊子最小,工具却最全,我那双快散架的皮鞋被他缝线、上底、打蜡,又穿了两年。他常说:“东西用久了有感情,能修就修嘛。”旁边的裁缝铺王阿姨更神,有次我西装扣子掉了,她翻出装纽扣的铁盒,居然找出个九成相似的,“这款纽扣是1987年进的货,现在早绝版啦”。

去年冬天特别冷,巷口水果摊的老陈受了风寒。第二天摊子没开,面馆老板煮了姜汤,修鞋徐师傅送去羽绒服,王阿姨把自家电暖器搬来了。第叁天老陈重新开业,在每个买水果的袋子里多塞两个橘子。这种不着声张的照应,在宽敞大街上看不见。

今年春天传来消息,这片可能要旧城改造。面馆老板说要是搬走,定做的那口煮面锅就不带走了,“火候养了十几年,换灶台味道就不对了”。修鞋徐师傅盯着满墙工具发愁:“这些家伙什跟了我半辈子,年轻人现在不修鞋,扔了又舍不得。”唯有王阿姨看得开:“我闺女在城东开了服装店,让我去帮忙,就是可惜这些老街坊。”

黄昏时我又走进这条巷子,夕阳把青石板路面染成蜂蜜色。面馆的热气模糊了灶台前的笑脸,修鞋摊前还有人坐着聊天,裁缝铺的熨斗冒着白烟。兰溪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像被时光特意留下的一页书签,夹在城市飞速翻动的篇章里。或许某天这些画面真会消失,但总有人会记得,在火车站背后,有过这样一条让脚步慢下来的小巷。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