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学生品茶工作室,信阳学子茶艺交流空间
路过校园后街那栋米白色小楼时,总能闻到若有似无的茶香。起初我以为是错觉,直到某天看见玻璃窗内氤氲的水汽,才注意到门楣上钉着原木招牌——信阳学生品茶工作室。
推开门的风铃声响惊动了正在烫杯的男生。他抬头露出虎牙:"同学,我们在试毛尖,要一起吗?"紫砂壶在他手中倾斜,碧色茶汤划出流畅的弧线,刹那间满室都是板栗熟香。这个瞬间,我突然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同学把课余时间耗在这里。
茶盘上的化学反应
化学系的师妹小琳正在用温度计测量不同水温对茶叶内含物析出的影响。"85℃水泡的茶胺酸释放最充分,"她转动着公道杯,"但用滚水冲沏茶多酚会更浓郁。"她的实验记录本密密麻麻,隔壁桌文学院的同学却正捧着建盏讨论宋代点茶法。茶汤在这群年轻人手里,既是科学数据也是风雅诗篇。
工作室角落常年煨着炭炉,穿格子衫的学长正在烘焙新茶。他说每次做茶就像照顾婴儿,火候稍大就会伤到嫩芽。有次他守着一锅茶青通宵未眠,第二天晨光染上窗棂时,他打开锅盖闻到清冽的兰花香,那种成就感比考试得础还让人激动。
茶香里的故事小屋
每周五晚上的茶话会总会出现神奇组合: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边品岩茶边调试智能茶具程序,生物实验室的学姐带来用茶萃液培育的微生物样本。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美院的阿昊,他坚持用不同产区的茶叶制作颜料,画出的山水带着淡淡的茶褐色。"你们看,"他指着画卷上起伏的色调,"这是信阳毛尖的清透,这是普洱的醇厚。"
茶凉了再续,话题从茶经转到量子物理。有个总坐角落的男生突然开口:"其实泡茶和做算法很像,都要在无数变量中找到最优解。"他后来开发了匹配不同体质的最佳饮茶方案小程序,这个创意就诞生在某次品鉴会后的深夜。
春雨淅沥的午后,我再次走进这间信阳学生品茶工作室。几个同学围坐在老茶台前,有人正在演示如何用盖碗泡出"七分茶叁分情"。窗外的雨声混着茶壶的咕嘟声,有人轻轻哼起故乡的采茶谣。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间工作室早就不只是品茶的场所,而成了让年轻灵魂自由呼吸的信阳学子茶艺交流空间。
茶渣渐渐堆满渣斗,墙上的钟指向九点叁刻。不知谁往壶里添了新茶叶,沉香再次袅袅升起。穿汉服的女生擦拭着茶海上的水痕,轻声问明天要不要试她老家刚寄来的荒野茶。玻璃窗上凝结的水珠映着暖光灯,把每个人的身影都晕染成温柔的茶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