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品茶加惫工作室,岑溪品茗加微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5-11-05 07:26:15 来源:原创内容

这几天朋友圈里总能看到“岑溪品茶加惫工作室”这个名号,说来也巧,上周路过城东新建的文创园,还真在青砖灰瓦的巷子深处瞧见了这家店的木质招牌。门脸不大,倒是那缕若有似无的茶香,勾得人忍不住要推门探个究竟。

掀开靛蓝扎染的门帘,仿佛瞬间踏进了另一个时空。榆木博古架上错落摆着珐琅茶叶罐,墙上挂着炭笔勾勒的《陆羽烹茶图》,最妙的是临窗那片水景庭院——竹笕引泉叮咚落在石臼里,叁两尾锦鲤在青苔缸中游得自在。穿麻布衫的茶艺师正低头冲泡凤凰单丛,蜜兰香混着水汽袅袅升腾,倒教人想起岑溪老家雨后初霁的茶山。

当传统茶事遇见现代节奏

主理人林先生是岑溪六堡茶的非遗传承人,递名片时我注意到右上角印着微信二维码。“现在连七八十岁的老茶农都会用短视频晒茶青了”,他捻着紫砂壶笑道,“咱们这岑溪品茗加微工作室,说到底就是要让年轻人觉得喝茶不老气”。

这话倒是不假。你看那边卡座里,两个姑娘正对着渐变琉璃茶具拍照,手边平板电脑显示着刚扫描的茶叶溯源信息。穿汉服的服务生端着茶食穿梭时,腕间智能手表偶尔亮起消息提示——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碰撞得恰到好处,就像陈年六堡茶遇上创新冷萃工艺,反倒激发出更鲜活的生命力。

他们最近开发的“二十四节气茶单”特别有意思。霜降那天我尝过一道“桂凝秋露”,用五年陈六堡茶配丹桂蜜露,茶汤入口先是陈香打底,继而泛起清甜桂花香,最后喉间还留着薄荷般的清凉感。茶艺师说这个配方调试了半个月,光桂花品种就换了叁种。

茶叶背后的温度

最让我触动的是工作室二楼的茶叶档案室。整面墙的青瓷茶罐按年份排列,每个罐身都贴着手写标签:2018年霜降采的荒野银针、2020年清明前抢摘的群体种龙井...翻开牛皮封面的记录本,能看到某批茶叶的采摘天气、炒制火候甚至茶农的当日心情。林先生指着2021年春茶页角的雨渍痕迹:“那天茶山突然下雨,老师傅们抱着茶篓往山下跑,这页纸不小心被淋湿了——但这款茶的青草气反倒成了特色。”

这种带着人情味的细节,在机械化生产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记得有次偶遇来做交流的台湾茶人,他捧着建国初期的老茶饼感叹:“现在很多人追求茶叶的完美无瑕,却忘了手工茶最动人的就是那些微小的不完美。”

工作室每月举办的“盲品茶会”总是座无虚席。新茶客蒙着眼睛品尝叁款不同山场的毛峰,要通过舌尖分辨出云雾茶的清冽、阳坡茶的醇厚和峡谷茶的甘爽。有次看到个年轻男孩连续猜错两次后突然拍腿:“原来茶树长在烂石缝里和黄土坡上的味道真不一样!”这种顿悟时刻,比任何茶道理论都来得生动。

暮色渐浓时,茶室亮起宣纸灯笼。玻璃壶里泡着的月光白舒展如初雪,望着窗外渐次亮起的万家灯火,忽然觉得这间岑溪品茶加惫工作室像是个奇妙的连接点——连起了茶农与茶客、传统与当代、山林与都市。当我们在微信预约明日茶席时,手机屏幕倒映着博古架上的宋代建盏,两种时空在这个寻常的黄昏悄然重迭。

推荐文章